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揣摩其意思。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见”是“知道,懂得”,不是“看见”。故答案为B。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以”分别为“拿,用”和“认为”;B.选项中的“而”分别为“表顺承”和“表转折”;C.选项中的“乃”都是“于是,就”;D.选项中的“之”分别是“无实义,不译”和“代词,他”的意思。故选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当涂(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学(学习)”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深让(严厉地责备)、而(却)、为(替)、报(回信)”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的意思是: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甲】文的吕蒙因孙权的劝说而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勤奋读书,因此才略才惊人长进;【乙】文中的傅永遭叔父“深让”,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才“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的分析能力。从身份看,两个人都是武将,起初都不重视读书学习,后来在孙权的劝说(吕蒙)和叔父刺激下(傅永),彼此都认识到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后,都勤奋刻苦,才干都得到了长足的长进。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年随叔父傅洪仲与张幸从南青州归顺北魏,不久又向南逃亡。他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拓展阅读

老家的柿子树 杨德胜

初夏到来,柿子树就开出一朵朵如鞋眼扣样的黄瓣白蕊花,一阵挟带闪电余光的风吹过,无数的柿子花如天女散花浇洒一地。苕田里、树根座上,堆砌出厚厚的绒。不细看,还以为是老天爷错了季节,在初夏下起雪来了。我就与小伙伴们将柿子花拾起,用棉线穿成一串串。有许多女生,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更显秀气乖巧。在操场上、教室里、放学路上,弥漫着柿子花的淡淡清香,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

柿花落下,一个浪漫的季节过去。柿子树上调换频道,长出一颗颗嫩绿的青春豆来。盛夏中,火辣太阳的烘烤,给青涩的柿子灌注阳气。频繁的雨水,给柿子洗着淋浴,把上天的营养传递到柿子的内核。等柿子如小鸡蛋般大小,父亲就会打下一箩筐,用锤子砸破,放进一个缸里,加少量清水,然后,将几副麻线渔网放进去,浸润半个月时间。这是要用青柿子油,浸染麻线网,等于是用柿子青春的血浆,给麻线网上油。据老辈人讲,青柿子油不仅使麻线网沥水不腐,而且色泽紫润、油光发亮,麻线坚韧柔绵,不会轻易被激流中的杂草石头挂断,可以大大提高渔网的使用寿命。

时到中秋,柿子红了。它轻抿初霜,由表入里,零星地在某一个枝丫上,探出一个红头来。这个季节里,我每天会守在柿子树下,仰望树冠行注目礼,指望天上掉下红柿子来。每天早上,总是早早起床,到柿树下的苕藤中搜索。心里想着,一夜到亮,就没有哪阵风儿将熟透的柿子吹落?我们还备起了十多米长的细竹竿,专门用来敲红柿子。

到了深秋时节,柿树上绽放万只灯笼,大人们就爬上柿子树,每个枝丫上可以承载一人。柿子树上一下子爬上去七八个人,他们如猴一样,蹲在枝丫上,边吃着柿子,不时向树下扔几个,照顾树下几十张馋嘴。记得有一天,全生产队男女老少齐聚柿子树下,开成了一百多号人的柿子宴。经过一天的折腾,高大的柿子树残叶横飞、柿核遍野,纽扣一样的蒂儿一地狼藉,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村里人咂巴着甜腻的嘴巴,酣然入梦。

之后,外出求学或工作,回家时,远隔三五里,就可以看见老屋旁的柿子树。这,就是我回家的路标。在我温暖而潮湿的眼中,柿树幻化成父亲的身影,在向我挥手。清风抖动叶片,在欢迎我回家。

1987年10月,清江隔河岩水库蓄水,老屋旁的柿子树产下了一千多斤柿子。据老辈相传,这是它两百年来产柿子最多的一年,也成了它生命的最后一次彩排。因无法迁移,父辈们将它砍倒,锯成5户移民新居堂屋的门槛和门额,把它的魂灵迁到山上,嵌在新宇,福荫着一代一代移民。只有那粗壮盘虬如龙的根,存盘着两百年世事沧桑,永远植在180米水位下,成为老柿树安放在龙宫的化石…… 21. 请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 初夏到来 盛夏中 时到中秋 深秋时节

22.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1)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 ....(温馨提示:透过字面意思,结合语境分析事物特点。)

(2)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 .....................(温馨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事物特点。)

23. 说说最后一段交代柿子树产下一千多斤柿子的作用。

(温馨提示:从表达效果、事物特点、主题等角度来思考其作用。) 24. 结合文章说说老家的柿子树象征着什么。

主要内容(温馨提示:写清主要人物和事件。)

(温馨提示:文中两次将柿子树比作父亲,思考柿子树和父亲有哪些相同品质。) 2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柿子树的情感。 (温馨提示:按行文顺序梳理作者的感情。)

【答案】21. (1)孩子们把柿花项链挂在颈项上。(2)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3)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4)大人们收熟柿子。

22. (1)“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两个词写了柿子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以自己的慷慨和美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疲惫”“颤抖”写出了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将柿子树比作“苍老的父亲”,突出了柿子树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无私品质。

23. 让柿子树的结局有了神秘色彩,老树通灵,将最后的生命化为惊人的果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了自己,读来极具感染力。

24. 柿子树象征着像父亲般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伟大精神。

25. 小时候对柿子树的花果十分喜爱和期待;外出求学或工作,柿子树变成了心灵的依靠和归宿;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 【解析】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层次划分和提示性语言。依据表格中的提示词语“初夏到来”可知是第一自然段,抓住句中的“有许多女生,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概括即可。同样,依据表格中的提示词语“盛夏中”“时到中秋““深秋时节”可知所寻找的段落应分别是在第2、3、4自然段中,便可以概括出主要人物和事件分别为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和大人们收熟柿子。 【22题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一般来说要先说明词语的含义来,再表明蕴含的内容。在这里“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种感觉应基于贫乏的年代柿子树的奉献精神丰富和美好了人们的生活。(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修辞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的体现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 “疲惫”“颤抖”用拟人的修辞,写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而 “苍老的父亲”,更表达出了作者对柿子树倾其所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感谢。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解答该题要结合全文内容,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作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