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康复研究进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脑瘫儿童康复研究进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揭示了自主运动和测量随时间的变化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GMFCS本来用于18个月~6岁的脑瘫儿童,后扩展到10个月~12岁。但2岁前脑瘫儿童的严重程度分级必须特别慎重,应以他们的校正年龄来考虑。

2.1.3脑瘫患儿手功能分级系统[17]

脑瘫患儿手功能分级系统(Manual Abi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MACS)是针对脑瘫患儿在日常生活中操作物品的能力进行分级的系统,旨在反映患儿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最典型的日常能力表现,通过分级评定在日常活动中的双手参与能力。MACS参照GMFCS的分级方法,同样有5个级别,I级为最高而V级为最低,适用于4~18岁患儿。通过专业人员和家长对瑞典和澳大利亚168例4~18岁脑瘫患儿的评价,确定了MACS具有良好的专业人员评估者间信度,同时与家长间也具有很好的信度。

2.2儿童残疾评价表[17]

儿童残疾评价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 PEDI)是一个综合性的临床评价工具,它从6个月至7-5岁儿童中选取关键的功能性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估。PEDI主要是设计用于年幼儿童的功能评价,但如果儿童的功能性能力低于7-5岁正常儿童的水平,也可适用于年龄更大儿童的评价。PEDI包括197个功能性技巧项目,20个评估护理人辅助和调整的项目,能力是通过确定已被儿童掌握并能运用的功能性技巧来测评的。日常功能性活动的表现根据护理人对孩子完成主要功能活动所给与的辅助水平来测评。经过结构性面谈,利用家长的报告,用标准化的工具来测量与自我管理和移动相关的精细和粗大运动;护理人辅助量表测评的是在典型的日常情景下,护理人辅助的程度。调整量表补充了功能性活动的实际表现情况。它测量的是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环境改造和辅助器具的使用情况。PEDI评分应由熟悉孩子所测量领域通常能力的个人或一群人来完成,通常的回答者是父母和给孩子提供一系列服务的专业人员。

2.3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18]

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分为5大项:认知能力、言语能力、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每大项又分为10小项,每项满分2分,总分100分。评分标准:每项完成给2分,每项大部分完成给1-5分,每项完成一半给1分,每项小部分完成给0-5分,不能完成给0分。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常用早期筛查与评估的量表均各自有侧重性。可侧重筛查、评价或预测一方面或多方面能力;测试所需时间、测试环境及测试人员的要求也均不相同。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但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法,均要根据评价目的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如年龄、是否早产等合理选择,必要的随访是不可缺失的。

3脑瘫康复技术

3.1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体系将脑瘫患儿的主要问题归结为学习困难,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在自然状态下逐渐掌握各种技能;它强调要为患儿创造合适的环境,将一个动作分解成许多小的步骤,并适当组合成各种习作程序,在不同体位下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它还特别强调主动运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唯一途径,并用各种方法引导和鼓励患儿主动地学习运动技能,如运用小组的动力,有趣的游戏和节律性意向的诱导等;它还认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习和实践运动功能的最佳时机,强调将功能学习和训练放在每一次具体的行为中进行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是脑瘫的主要表现,也是康复训练的重点,运用引导式教育原则和方法对患儿进行各种体位下的正常姿势和运动训练,如卧位的抬头、身体对称、翻身,正确的坐姿、坐位平衡,站立及重心转移等可以抑制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促进正常的姿势反射,逐步建立和发展正常的运动模式,掌握运动技能。除运动障碍外,脑瘫患儿还不同程度地伴有感觉、知觉及认知障碍,而且运动障碍本身也限制了患儿探索周围环境,影响患儿的学习兴趣和过程,很容易使他们出现认知水平落后,因此脑瘫患儿的康复决不应该局限于运动功能,而应该包括患儿成长和发展各个方面。引导式教育理论把患儿视为一个整体,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对其进行认知和社会交往等训练,培养患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引导式教育强调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的训练,家长及保育人员的教育就非常重要。

实践证明,采用引导式教育方法训练时患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能积极地参与和配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训练任务,效果显著。曹志芳、黄卫平等

[19]

对30名4-8岁脑

瘫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原则和方法进行训练6个月,记录并比较训练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的得分情况。结果训练6个月后,所有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比训练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得分明显增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标明引导式教育原则和方法对改善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

3.2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科学的设计、特制的器材、游戏运动的形式进行训练,给患儿提供大量的感觉刺激(包括内耳前庭、本体感觉和皮肤触觉等),促进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基本目标是教患儿如何去统合感觉反馈并产生有用的和有目的的运动反应。目前对脑瘫感觉统合训练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对脑瘫患儿触觉防御的影响,而基于对照研究的关于感觉统合训练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的文献资料甚少。金彩君、张丽华等

[20]

对64名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感统训练治疗后患侧步行足长较治疗前增大,观察组偏瘫患

儿步宽较治疗前减少。

一直以来,脑瘫康复治疗方法和技术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科学有效者,但也有许多未经循证医学论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大量应用,甚至有部分仍在实验室检验阶段的治疗手段也在部分地区的部分医疗机构使用,大多脑瘫儿童均经历了多种未经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的治疗,结合其疾病转归,我们知道,康复是目前唯一安全有效的改善其功能,帮助其回归社会的方法。

结果:我们发现,自2000年以来,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及分型在多处做出修订,脑瘫康复的评定逐步由身体功能及结构的片面评估向ICF-CY框架下的评估靠拢,脑瘫康复技术由重复的被动运动转变为任务导向性训练为主的训练模式。

结论:需认真研读《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深入理解脑性瘫痪的定义,对医师、治疗师进行深入培训,需按照最新的分型方法对患儿进行分类,并选择推荐等级较高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患儿,医师和治疗师也需转变康复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将指南中提出的在ICF-CY框架下的主动康复和全人康复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2]陈秀洁,乍树痒.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Rosenbaum P,Dan B,I.eviton A,et a1.Proposed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April 2005.THE DEFINITION OF CEREBRAI。PAl。sv[J].Dev Med Child

Neurol,2005,47(8):57I

[4] Rosenbaum P, Paneth N, Leviton A, et al. A report: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 april 2006[J]. Dev Med Child Neurol Suppl, 2007,109:8—14.

[5] 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等.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9):1520.

[6] WHO.ICD-10-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10th Revision, Version for 2007.

[7]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es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cial from DSM5[M]. 5th ed.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c,2013. [8] Zarrinkalam R, Russo RN, Gibson CS, et al. CP or not CP. A review of diagnoses in a cerebral palsy register[J]. Pediatr Neurol,2010, 42(3):177—180.

[9] Kembhavi G, Darrah J, Payne K, et al. Adults with a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a mapping review of long-term outcomes[J].Dev Med Child Neurol, 2011, 53(7):610—614.

[10] Hayes C. Cerebral palsy: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challenges of care[J]. Br J Nurs, 2010, 19(6):368—373.

[11] 唐久来,李海华,史惟,等.小儿脑性瘫痪诊疗指南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4):1914—1917.

[12]林庆.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1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43 (4):262.

[14] 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15] Russell DJ, Rosenbaum PL, Avery LM, et al. Gross Mot or Function Measure[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6]史惟,李惠,苏怡等.中文版脑瘫患儿手功能分级系统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3):26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