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三本三年)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三本三年)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放射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

检查日期 主要检查内容 2016.1.28 检查人员 放射科医疗差错登记 1、极少数X线号有左右号码倒置、缺少的情况。 2、极少数报告有漏诊现象。 医疗质量 存在问题 预期目标 防范医疗差错的产生,在医疗差错发生时及时补救上报。 改进措施 1、为提高和保证放射诊断、投照质量,对每日的诊断报告,投照差错必须由科主任或/和技师长作详细登记。 2、医疗差错范围:凡投照时,若无X线号或/和缺半不详,左右号码不详或错放,投照位置不佳,照片曝光及废片者均为投照差错,凡诊断报告缺项填写,X线号未填写或写错,左右部位错写,错字及诊断意见不确切均为差错。 3、凡有差错者,均按日期,X-线号,差错原因及当事者一一登记。 4、每月放射诊断追踪或/和临床手术反映病例失误者,亦由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与临床随访后登记。 每月底将差错事故登记情况由科主任向全科报告,对其差错提出分析及处理意见,凡为医疗事故者则由医院医务科处理。 规范在遇到急诊病人的X线摄影注意事项 (1)对病情的把握 (2)尽量减轻对病人的不利影响 (3)适应性变通处理 (4)避免医源性损伤 (5)注意辐射防护(6)避免感染 图像质量改进措施 备注: 医务处来我科检查各医学影像装备运转、维修情况。 质控员签字 科主任签字

放射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

检查日期 2016.2.17 检查人员 主要检查内容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时限规范 医疗质量 存在问题 预期目标 1、一般项目填写不全面。 2、未按照规范格式进行描写和叙述。 3、有时不能按照规定时限出具报告。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一、一般项目: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放射科、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青鱼骨刺征,假肿瘤征等。 2、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 3、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三、诊断意见: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医师签署: 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书写者在“书写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住院医师或以上;另一医师在“核对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主治医师以上。如有技师(士)和护理人员参与检查,则亦应签署或注明。医师签名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五、医学影像诊断时限规范 ⑴X线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小时; ⑵CT报告:急诊1小时,普通24小时(隔日上午9点30分前)。 ⑶MR报告:急诊1小时,普通24小时(隔日上午9点30分前)。 改进措施 质控员签字 科主任签字 放射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

检查日期 主要检查内容 2016.3.26 检查人员 CT、MRI增强扫描的适用原则检查 CT、MRI的增强扫描方案有时决定的比较仓促没有获得主任同意。 确保CT、MRI的增强扫描前、中、后严格按照规定医疗质量 存在问题 预期目标 执行,不出差错。 1、CT、MRI扫描方案和是否增强由医师进行确定,原则上由原扫描医师书写诊断报告。 2、在扫描中凡遇到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应及时请其它医师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 3、在增强全过程,必须密切注意病人情况,如发现过敏或毒性反应,应立即处理,同时联系急诊科派人参加处理。 规范常规X线摄影时,摄影相关因素的选择包括:1.摄改进措施 图像质量改进措施 影距离的选择2.焦点的选择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 4.X线管、肢体及探测器的固定 5.准直器、滤线设备的应用 6.管电压与管电流量的选择 备注: 医务处来我科检查各医学影像装备运转、维修情况。 质控员签字 科主任签字 放射科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

检查日期 医疗质量 存在问题 预期目标 2016.4.11 检查人员 主要检查内容 摄片技术、照片质量 1、三查七对制度回答不准确。 2、CT、MRI在检查前没有准确的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 甲级片率要达到≥55%,废片率≤2%,各种注意事项在检查中要一一落实。 1、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对: (1)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 (2)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 (3)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及各种摄影条件。 2、CT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 3、MR扫描进入检查室前,应去除患者身上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品及电子器件,以免引起伪影及对物品的损坏。如:假牙、发卡、钥匙、小刀、钢笔、硬币、手表、耳环、项链、戒指、磁卡、照像机及手提电话等。 4、MR扫描前,护士向患者认真讲述检查过程,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争取患者的合作。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时射频脉冲的噪声,扫描过程中不得活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与工作人员联系。注意:不可向病人提示“幽闭恐惧症”,以免起到负作用。 5、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时应在X线片上标明照片顺序。 6、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谓纠纷,摄片人员必须在申请单上注明检查时间,并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 7、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诊的技师完成,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并将打印好的照片交给医师诊断。 改进措施 质控员签字 科主任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