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⑤刘半农禁称“蜜斯”之类,刘思想趋于保守;⑥“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弄烂古文”,这是两人疏的最根本原因。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⑵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文学常识主要涉及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重点是作家风格,作品内容、手法、主题及文体特征与常用手法。大多与教材选文有关,学生在学习中对相关重点要有意识记,同时可以结合古诗文、成语、典故的学习予以积累。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解答本题关键在理解“朋友的憎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憎恶,通观全文作者的情感态度寻找其内涵,其关切、爱护、惋惜的涵义是看得出来的。

⑷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在7、10段,但是要准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在明确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刘半农与他人对比,及其自身前后对比的基础之上。解答本题从文中所叙事件、所写人物中反映出来的感情倾向入手。“由亲到疏”在文中是有分界点的,在分界点后依序查找,不难得出答案。问题是要注意解答全面,表达简洁准确。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后来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

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她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也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之感,这将“凄冷”上升到“美”的高度。

C.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

D.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2)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分析本文中“愁”有哪些具体内涵? (3)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衬,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 (1)C

(2)愁的含义:①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②国破家亡,对国家民族的忧心。③遭遇感情伤害,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④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孤独之愁。⑤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愁。 (3)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 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 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 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解析】【分析】(1)C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错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意思是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主要是表达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是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这是李清照后期的诗词,除了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外,还表达对国家命运维艰、个人身世飘零的忧愁,多种愁绪交织在一起。故选C。

(2)该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信息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作答。

(3)纵观全文,作者从李清照早年的幸福生活写到了晚年的凄凉处境,用世道的艰难困苦来一步步突出李清照高大美丽的形象,重点描写了她遭受的爱情悲剧和生活磨难,以及当世人对她的不理解,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般的女词人形象: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⑴C;

⑵愁的含义:①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②国破家亡,对国家民族的忧心。③遭遇感情伤害,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④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孤独之愁。⑤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愁。

⑶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 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 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

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 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分析本文中“愁”有哪些具体内涵?”,立足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然后快速提取文本相关信息,仔细读文本,再细致深入地进行分析。信息筛选题的步骤一般为: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筛选要点--整合信息--分点作答。

(3)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心底最挂念的人

吴念真

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而入。 同样地,孩子们也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一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继续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后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们坦承这种装睡的经验,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

有一年父亲的腿被矿坑的落盘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私人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