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西安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圾清运机械化程度达到90%;

c、环境卫生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d、城市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达100%;

e、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系统,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 三、.环卫设施规划:

根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规定,综合考虑长安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用地片区划分的性质特点,居住、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按规范标准值范围的下限密度取值,公共设施用地按中限密度取值进行公厕规划,并以人口设置标准进行核定,确定本次环卫设施规划的具体指标。 四、垃圾处理方式: a、生活垃圾

远期全部送往即将新建的六村堡以西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进行处理。

b、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

建筑施工场地及装修垃圾的收运处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配置垃圾分类集装箱,分拣出有用材料,实行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有毒有害垃圾由环保局负责处理;可回收垃圾进入城市垃圾废品回收系统;易燃垃圾送垃圾焚烧厂。 c、医疗垃圾的处理

医疗垃圾全部送往西安市指定的医疗垃圾处理厂处理。

d、粪便处理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的普及和地下污水管网的完善,粪便处理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再增加贮粪库,最终实现粪便排放管道化。

第十四章 综合防灾规划

一、综合防灾规划: 1、抗震规划:

根据国家1990年地震裂度图,长安区的地震基本裂度为8度,故该城区按地震裂度8度设防,长安区历史上最大地震为1968年的6.75级地震,全区较近一次地震是1976年7月喂子坪MS2.4级地震,影响较大最近一次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

建立覆盖长安区的各类大、中、小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对现有较大的绿地、公园、广场等进行改造,增加必要的应急设施和标志。

抗震救灾疏散道路的规划和扩建,应与城市现有道路网的改造相结合,尽量利用现有道路,以城市主干道为疏散主干道;以城市次干道为疏散次干道,不断完善城市在抗震救灾和疏散阶段交通与道路的功能,重点保障人员、生活物资向中心避难地和避难中转地快速、有效和安全地运送。 2、消防规划:

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是以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为前提和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现有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规划按照近远结合、标本兼治、区别对待的原则来布局。

27 27

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全区共设消防站11个。规划市政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 主城区道路骨架为城市主要消防通道,规划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合理布置主次干道,注重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增加交通可达性,均衡交通流的空间分布。同时通过规划快速路和快速路辅助线,建立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减少城市交通阻塞,提高消防车通行能力。 3、人防规划:

城市人防的指导思想是:人口防护与重点目标的防护并重,人口防护应实行疏散与工程掩蔽相结合,重点目标防护应在人防部门的指导、组织下由政府各主管部门和设施法人具体实施,人防工程建设应以结合民用建筑建设人防地下室为主体,而以单建掘开式工程为辅。

本次规划确定了长安区人防疏散路线为经西万路、子午大道、西康高速、西汉高速向南疏散,接收地西南方向为户县、东南方向为蓝田。

4、防洪规划 1、防洪概况

长安区内河流众多,河流基本分属沣河、浐河两大水系,沣河主要支流有大峪河、潏河、滈河、高冠河、太平河等,浐河主要支流有库峪河、汤峪河、荆峪沟等,在城区周围主要是潏河,氵 皂河两条河流,根据水文站资料,潏河最大洪水流量592m3/秒,年平均径流量1.04亿m3,氵皂河主要是由稻田排水,潏河渗水,在长安区排水集流而成,如今已成为一条主要城镇排水渠,并在东部塬上有山洪发生

的危险。另一个是秦岭沿山发生的山洪、河洪,由于目前在秦岭沿山用地开发较多,且防洪意识淡薄,使其成为长安区洪灾多发地。 2、防洪标准和范围

长安区潏河北岸防洪工程按100年一遇洪水来设防,潏河南岸防洪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来设防。对于山洪,则按100年一遇的洪水来设计,并以200年一遇的山洪特大值来校核。设防范围主要是城区及长安区重点文物古迹,对于秦岭沿山地区来说,河洪按20年一遇来设计,按50年一遇来校核;山洪按50年一遇来设计,按100年一遇的洪水特大值来校核,对于重要路段则应执行城区防洪标准。 3、城市防洪工程

在规划年限内,应修建防洪堤,并在潏河、氵皂河修建蓄洪池,以消减洪峰流量,修建、整修水库大坝和防洪坝堤砼护坡,加固改造防洪坝危险地段,并对水库流经城区的各条河流进行清淤整治。 5、 避险场所规划: 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近布局的原则、安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通达性原则、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平震(灾)结合”原则 规划目标:

按人均避险场所面积2.5平方米,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配套齐全的应急避险场所网络,以满足70%城区人口应急避险需求。 分类:

应急避险场所按用地的不同功能和性质概括分为两类:公园绿地

28 28

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型: 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操场)型:体育场以及各类学校的操场用地)。

按等级划分为四类:一类避险场所:市级公园;二类避险场所:区级公园、省市体育用地、大专院校操场等;三类避险场所:居住区级公园、区体育用地;四类避险场所(临时):中小学操场、小型绿地广场、居住小区级公园。 服务半径:

一类避险场所-----服务半径定为3000米,即步行0.5-1小时内到达为宜。

二类避险场所-----服务半径定为1500米,即步行0.5小时内到达为宜。

三类避险场所---服务半径800米。即步行15分钟内到达为宜。 四类避险场所---为临时紧急避险场所,服务半径300-500米。步行5-10分钟内到达。 6、疏散通道

避险通道等级主要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一般用于连接一、二类避险场所,而支路及居住区等道路则用于接连三、四类避险场所,次干路起到衔接的作用。 7、配套设施

一类避险场所——具备可满足避险民众30天以上的安置规范要求配套:为提高避险人员生活条件,在二类避险场所配套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一定的配套设施,包括:应急停车场,应急洗浴设施;应

急通风设施;应急功能介绍设施;应急停机坪等。

二类避险场所——满足避险民众10-30天的安置(固定避险场所)规范要求配套:为改善避险人员生活条件,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一定的配套设施,包括: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等。

三类避险场所——满足避险民众10天的安置规范要求配套:为保障避险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应设置配套基本设施。包括: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供电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等。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若在场所内无法解决,应制定就近解决方案。

四类避险场所——临时安置疏散避险民众以满足临时避险及生活需要。配备自来水管等基本设施,另外,要考虑设置厕所的可能性。若在场所内无法解决,应制定就近入厕的方案。

第十五章 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一、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内容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包容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市政设施、地下公共设施、地下空间防空防灾系统、地下物资储备等。由于地下有着恒温、恒湿、隔热、遮光、隐蔽性好等特点,国外很多地方地下空间的开发程度很高。而且,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缓解交通、减少高架桥和改善城市景观都有很大意义。如果能综合开发,其成本未必高于地面建筑。比如,世界最大的曼哈顿中央车站,就是综合火车、地

29 29

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铁和地下商场为一体的典型例子。

蓝线: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二、空域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

(1)在有净空高度和信号通道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

黄线:城市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

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等特殊设施周围和通道、景观视廊上,

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的高度应当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通道限制和

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

景观视廊的规定。

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

(2)在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周围的建设控

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高度应当按照文物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的有关规定执行。

(3)在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其控制高度(H)不宜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H≤1.5(W+S)。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新建建筑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可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并应符合其相关规定。

(5)地下通道的设计应与地上、地下建筑物密切配合,出入口应安排人流集散用地,其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

第十七章 规划控制指标体系

一、规划控制体系

1、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建立在西安市长安区分区规划基础上,以规划控制单元为基本单位的规划覆盖,形成从总规——分区——片区——控制单元——街坊的分层管理的规划控制系统。

2、长安区主要以城市主要道路划分、以城市居住区规模为标准,将各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划分为42个大居住片区, 在片区内部署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

3、在42个大片区基础上,以行政区界、城市道路、铁路或自然分界为划分,由片区再分解为规模约0.5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单元作

第十六章 五线规划

红线:严格控制道路及立交设施用地,红线内土地不得进行与道路功能不相符合的使用。

为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最小单位。在控制单元内部署居住小区组团

绿线:城市绿线包括公园、沿路街头绿地、城市防护隔离绿地等的绿

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配设居住小区级的各类配建设施;

线。

二、规划控制模式

3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