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城市,山东省科教中心之一。到2015年,泰城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10万人,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优化城市布局。按照“依山傍水、生态优先、轴向生长、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坚持东西两翼拓展、南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提升,加快形成泰城“一主一副、两轴两带、六大组团、七湖九河”的空间结构,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市域空间格局。东西方向在扩规中拓展,在拓展中提升,着重抓好东部新区组团、西南新区组团、新客站组团、农业高科园组团、天平组团和旅游经济开发区组团的开发建设。南部以泰安高新区为依托,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依托大汶河综合开发,推进城区向汶河北岸延伸,实现泰城由“依山而建”向“依山傍水”发展。老城区要加快改造步伐,实施历史文化轴、时代发展轴“两轴”和环山绿化带、泮河风光带“两带”带动,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泰城规模扩大、人口聚集加快的形势,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泰安通往重要城市的快捷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城市快速通道,增强城市交通功能。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投入,合理布局城区公交线路,适时增开城乡公交线路和旅游专线,加大节能、环保型公交车辆更新力度,加快公交专用道和场站建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到2015年,泰城万人拥有公交车12标台,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搞好给排水、公厕、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垃圾收集处理、供电、供气、供热设施建设和管理,泰城日供水能力达到27万立方米,城市排水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率达到95%,燃气普及率达到96%,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整治,人均占有公共绿地21.8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促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制度化,建设数字化城市。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社区。坚持综合整治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搞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抓好城市背街小巷的改造治理。理顺市政公用服务价格,深化完善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吸引更多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巩固和强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第二十四章 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打造泰城一个中心城市,新泰、肥城、宁阳、东平县驻地四个次中心城市,省级中心镇为区域核心的城镇布局。

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加强县级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统筹搞好公交、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县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综合承载力。新泰、肥城、宁阳、东平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区规模,提高建设水平,增强承载能力。新泰跨入大城市行列,肥城进入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行列,宁阳、东平加快向中等城市跨越。

加快发展小城镇。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抓好重点城镇建设,发展特色小镇,加快城市周边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城镇、交通干道沿线城镇发展,通过扩容提质,强化产业和人口聚集,形成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对国家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使其尽快发展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提高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推进边远乡镇、强弱乡镇整合。

第二十五章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搞好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建设质量。支持发展农

—25—

村客运,优化客运线路和站点布局,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城乡客运一体化。着力搞好村村通电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的保障率和安全性,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电同价,积极开展送电下乡活动。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一体化,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县处理的运行体系,工业集中的镇和有条件的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行集中处理。搞好农村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扩大太阳能利用规模。“十二五”末,农村户用沼气达到70万户。

加强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矿区压煤村为重点,规范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向乡镇和农村社区延伸。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到2015年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基本实现标准化、体系化、网络化,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

第九篇 基础设施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二十六章 交通建设

围绕服务经济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着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大路网、大物流、大公交、新场站、新港航”建设步伐,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努力构建环保、安全、全民、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建设。搞好京沪高铁泰安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济南泰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和泰聊铁路,完成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泰安段建设和磁东、东莱线及辛泰线电气化改造。加快推进新泰经蒙阴至沂水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泰安市铁路建设规划图

—26 —

泰安济南 城际轨道

泰聊铁路

辛泰线电 气化改造

山西中南部铁路 通道(泰安段) 东莱线电 气化改造

磁东线电气化改造 新泰经蒙阴 至沂水铁路

公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加大干线路网改造力度,改善干线路网安全通畅水平,争取达到泰城至所属各县市均有一级以上公路连接,全面提升公路现代化水平。实施“一二三五一”工程,即建设完成104国道泰安绕城西线,完成济徐高速公路东平至济宁段续建工程和青兰高速泰安段新建工程2条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搞好泰商路泰安至东平段改造、济临路泰安至新泰段改造、蒙馆路磁窑至宁阳段改造3条泰城至县市驻地二级改一级工程,建设环山路东延、唐訾路南延、泰商路、泰楼路、泰新路改造5条泰城出入口道路扩容工程,规划建设泰安至济南快速通道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危桥和县乡老油路改造步伐,实现部分县乡公路升级,积极引导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完善路网结构,提升路网整体水平。到2015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06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81.1公里/百平方公里。

泰安市公路建设规划图

—27—

港航建设。围绕构建京杭运河黄金水运大通道,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运输新亮点。完成京杭运河复航工程东平段航道、八里湾船闸、大清河航道建设,建成泰安港。

场站建设。整合改造现有客货运输枢纽站场,进一步优化各类运输站场设施布局,重点完成新建京沪高速铁路泰安汽车站和公铁联运货运站,改造泰安客运中心站,完善泰安汽车东站、西站及高新区物流园区功能,根据需要合理规划改造县市驻地汽车客运站,完善客货联运体系,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隙衔接”。

第二十七章 水利建设

以实施大汶河综合开发战略为突破口,以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节约用水三大工程建设。以三汶“Y”型动脉为主线,以水库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上蓄、中引、下治”,防汛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利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雨洪资源转化利用工程体系,大力兴建拦蓄工程,拦蓄雨洪水,改善水循环,实现丰蓄枯用。进一步丰富完善泰安水网规划,稳步推进工程建设进程,逐步实现区域水库联网和全市范围的库河联网,实现防洪、供水、水生态保护的统一调度。加快河道的拦蓄工程建设步伐,继续抓好山丘区小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及灌区配套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平原水库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十二五”期间,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新增供水能力3亿立方米,雨洪水资源利用量比“十一五”增加3亿立方米。

建设防洪减灾骨干工程。以大汶河综合整治开发为龙头,辐射带动中小型河道的防洪治理,实施大汶河和重点市际边界河道治理工程,完成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的牟汶河、柴汶河、汇河、洸府河等重点河道治理任务,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加强城市防洪保安全工程建设,搞好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完善城镇防洪体系,重点城镇争取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建成以市为中心,以县市区为枢纽,以14座大中型水库、重点河道为基础,覆盖全市水利系统的防汛抗旱信息网络。

搞好水土保持。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要求,着力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集中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效益明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小流域治理项目。“十二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水利重点,以现有大中型灌区的田间工程和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