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说明类文本阅读题】专题汇集精练及答案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说明类文本阅读题】专题汇集精练及答案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说明类文本阅读题】专题汇集精练及答案解析

2段的首句“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第3段首句“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第4段的首句“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对这样的句子进行简单的概括,即为本题答案。

六、【2018年中考湖北宜昌卷】遍尝人间百滋味,最是无味胜有味

无味之味 李锐

(1)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

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也会腻的。如果吃得过分,反是“腐肠之药”。白菜却百吃不厌,更不要说“腐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④仔细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⑤至于五味,( )、( )、( )、( )、( ),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看来只有酸,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绝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⑥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 ,无味才会 ,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惟其淡如水,故无不相调。孔子这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天下有道,行胜于言,德厚为先,自然百业兴旺,蒸蒸日上;天下无道,言胜于行,虚辞绞绕,自然礼崩乐坏,江河日下。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但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23.请问古人为什么又称白菜为“菘”?

9

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说明类文本阅读题】专题汇集精练及答案解析

24.请问“白菜之淡”有什么特点?

25.我们常说的“五味”是指哪五味?请将其填充到第⑤自然段的括号中。 26.白菜的辩证法是什么?请在第⑥自然段横线上各填—个合适的词语。 2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后两句。 【答案】

23.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 24.白菜是淡的,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 25.酸甜苦辣咸26.示例:浓厚 醇厚:甜美 有味 27.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解析】

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通读文章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

七、【2018年中考湖南娄底卷】

神奇的瓦片

①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朝代更迭,瓦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②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瓦”。

“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

10

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说明类文本阅读题】专题汇集精练及答案解析

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有市场里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③“汉瓦”之所以能发电,核心技术是,它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的夹胶封装工艺,精密封装在透光度超过91.5%的玻璃内层中,这种太阳能芯片能让瓦片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进行薄膜发电。

④除了具有发电功能之外,相比传统屋面瓦,“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汉瓦”具有玻璃材料、U型挡水条、F型卡槽三重防水保护。其中,玻璃材质永久不透水,U型挡水条保证瓦片安装后上下方向不渗水,F型卡槽双扣结构保证瓦片安装后左右方向不渗水。 ⑤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选自《东南快报》

17.选文中这种神奇的瓦片有哪些功能? 18.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多”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答案】

17.除了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发电的功能,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 18.(1)分类别、列数字。非常清晰明白地说明了“汉瓦”和种类和价格,使读者一目了然,快速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点。(2)不能删。“多”是概数,准确反应了瓦的历史悠久,但又没有确定、精准的年代数字。这样更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

【解析】

17.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18.试题分析:(1)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把“汉瓦”进行分类介绍,采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千元以上”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结合语句分析作答即可。(2)试题分析:考查说明

11

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说明类文本阅读题】专题汇集精练及答案解析

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方法:①表态(一般不能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本题中的“多”是概数,准确说明了瓦的历史悠久,但又没有精准具体的年代数字,这样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此作答。

八、【2018年中考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

莫砺锋

中国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便将四季的时间平均分配。从立冬到立春,再到立夏、立秋,都是间隔三个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春天的法定长度便是三个月,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杜荀鹤说得更加明确:“每岁春光九十日。”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春季变得越来越短了。据气象部门统计,2017年南京的春季只有54天,还不足两个月。今年的春姑娘也姗姗来迟,气象部门宣布,南京从3月23日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历法上的“立春”(2月4日)晚了47天!但昨天(3月27日)南京的气温迅速升至27度,夏季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看来今年南京的春季会比去年更加短促!《红楼梦》里贾府的四位姑娘,分别取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迎之,又探之,可见春尚未至,然而紧接着就来了惜之!难道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是如此短促,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贾姓姑娘如此取名?

就自然景观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然而人间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春秋时代的某个严冬,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对大臣晏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唐的某个酷夏,唐文宗坐在凉爽的殿阁中与诸学士联句,文宗得句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对严寒、酷暑有切肤之痛,显然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普通人更喜爱既不冷也不热的春、秋两季,总是在盛夏酷暑时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在寒冬腊月时盼望着温暖的春天。可惜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自然界中的百草千卉当然也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至少在南京,春天的花卉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先后有序,而变成扎堆开放。紫金山下的梅花刚谢,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便争先恐后地纷纷开花。这几天到城东来赏花的人熙熙攘攘,大家都明白“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我曾经十分喜爱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但如今的我更想把句中的“春天”改成“夏天”,不知其他地方的读者朋友同意这样改吗?

(选自2018年4月4日《中华读书报》)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

A.历法上“立春”的日期一般是固定的,而从气象学意义看,春季开始的时间是变化的。 B.从气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今后南京的春天一定会来得更晚,变得更短。 C.《红楼梦》里贾府四位姑娘的名字证实了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很短促。 D.紫金山下的梅花、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等扎堆开放,是为了满足人们赏花的需求。 13.文中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分别有什么作用? 14.作者想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中的“春天”改成“夏天”,有怎样的

用意?

【答案】

12.A13.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表明在古代历法中,春天的法定长度是三个月。引述齐景公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