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闻理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当前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作者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貌。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

个人的成绩;把别人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 (5)因果不符

新闻指出的时间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

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10、简述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鼓舞

以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成绩来鼓舞人民群众的士气,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

(2)示范

向一万群众提供一个个值得仿效的榜样(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先进事例),向社会提倡一种先进的思想、革命的精神,为人民群众指引前进的方向,开拓前进的道路

(3)论证

用典型的、新鲜的、生动的事例来论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可行性,从而使人们坚定信念,提高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4)启发

介绍先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经验、生产措施,从而给人们新的启发,知道人们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举一反三,开创本地、本单位工作、生产的新局面

(5)解释

对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评估,分清事情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善

恶,阐述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意义,从而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并作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决策参考

(6)预测

从概括当前的种种变化或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来预测社会或某一系统、某一行业

的未来发展趋势。既有宏观预测,也有微观预测;既有长期预测,也有短期预测

(7)警戒

提供各种典型的案例,向人们敲响警钟,防止腐朽的思想、生活方式对我们的侵

蚀,警惕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以及其他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11、简述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 (1)纠正图解政策的做法 图解政策,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根据意图找材料,编辑根据领导上的宣传意图制定

报到计划,记者带着观点下去找材料,按图索骥,然后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写成新闻

(2)改变公报式、命令式的做法 新闻工作中有时有这样的情况,一谈到报纸要加强指导性,报上就增加会议新闻、

领导同志的指示、工作经验介绍以及许多技术性、业务性的报道。把指导性新闻写

得像会议公报,像对读者发出指令。而读者对此却不感兴趣 (3)防止片面性、简单化 片面性、简单化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①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某一项政策、规定时,往往只有质的概念,而缺乏量、度的

把握,说了不少过头的话

②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党的方针政策,而是孤立地静止地宣传党的某一项具体政策、规定,造成宣传上的左右摇摆

③脱离具体的条件,脱离历史的环境,简单地肯定一切,否定一切 ④在先进典型的宣传中,往往强调革命精神而忽略科学态度

12、简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国新闻工作的路线。其含义为:

(1)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2)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

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3)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4)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进行报纸工作 13、简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

帮助

第十五章

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1、新闻专业理念

新闻专业理念是指,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事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2、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职业理念

这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 (2)职业态度

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3)职业纪律

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 (4)职业责任

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3、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解决办法

(1)舆论监督不力:

解决办法:①充分认识舆论监督的意义

②要提高舆论监督的力量,掌握舆论监督的基本规律

③需要有一个自律的角色定位(记者不时好汉、法官、菩萨、裁判)

(2)缺乏诚信:

诚信原则要求讲真话,不欺诈。对新闻工作而言,诚实守信,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否则其所代表的媒介也将失去公信力 从诚信问题的范围看,新闻工作者存在的问题有:

①虚假新闻 ②社会良知的缺失 ③普遍的社会公德问题 解决办法:①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诚信意识(最根本)

②强化监督职能,建立媒介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③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④坚持走群众路线,取信于民,加强新闻从业者队伍建设

(3)侵权问题:

解决办法及应把握的原则:①保证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②符合公众的合理兴趣

③掌握采访范围,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 ④正确认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角色

(4)黄色倾向及恶意炒作:

指新闻中刻意暴露色情和凶杀、暴力等内容或对某些所谓“幕后新闻”和隐私问题

的恶意炒作及某些无厘头无聊文字的泛滥

解决办法:①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教育

②健全新闻传播工具的各项管理制度 ③加强新闻立法、提升新闻媒介地位

④加强群众舆论监督能力,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及欣赏水平

(5)有偿新闻——屡禁不止

是指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解决办法:①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教育

②强化自我道德约束

③制度预防:进一步强化管理体制 ④法律制裁

4、现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准则》包括哪些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5、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

(2)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 (3)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 (4)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5)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第十六章 中国的新闻改革

1、新闻改革历程

(1)第一次跨越(1979~1982)核心: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

基本成就: ①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

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②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③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④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2)第二次跨越(1983~1991)核心:引进信息概念 基本成就:①媒介结构发生改变

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改变。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

③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预测性报道、深度报道、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

(3)第三次跨越(1992年开始)核心: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 变化: ①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

②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③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 ④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2、中国新闻媒介未来的走势

(1)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在大众传播领域,就是从国家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以及公民享受权利等层

面对大众传播进行管理,将大众传播纳入法律秩序,在义务和权利两个方面进行平衡 ①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②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③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2)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20世纪末报团纷纷崛起。表明了一种动态:媒介竞争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

具体表现:①出现了跨行业的联合

②行业联合开始

③联合为跨地区兼并奠定了基础

(3)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具体表现:①传者的角色转化 ②受者的角色转化 ③媒介风格的转化 (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表现:①受众的分化:由于受众兴趣的不同产生了受众分化,受众从大众化向小众

化方向发展

②媒体的分化:媒体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过渡

(5)新闻理念——从新文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转化途径:①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

②新文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

3、新文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区别

新文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重点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从新文学的内容来看:它可分为理、历史、业务三部分。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以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为支点,着重演就大众传播工具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等的关系

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它们间的差别有如下四点: ①新文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学科背景差异极大。

新闻学是在媒介产生并运作之后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政党报的风行为新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其初始的政治背景。在我国,这种情形尤甚。大众传播学则显示其交叉性、边缘性和多科学性,是受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的影响而逐渐成型于20世纪40年代的

②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存在差异

新文学历来研究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播媒介的新闻、评论两部分,对报纸上的广告和副刊研究较少,对广播、电视的社教、文化娱乐、社会服务等部分涉及更少;大众传播学研究对象广泛,研究内容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这六大块传播信息的行业,而且包含着六大块的全部内容

③新文学和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不同,两者的研究各有侧重点

新文学主要以“新闻”研究为本位,研究媒介在以新闻采集为基础上的内部运行,包括新闻体制,以及媒介的特点、功能、新闻工作的原则、新闻的基本规律等。大众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即社会对媒介的作用和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把重点放在对“人”即受众的研究上。媒介效果的调查研究,即针对媒介对受众的态度、行为的影响,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部分

④研究方法存在差异

新文学以定性研究为主;大众传播学则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更趋向于实证,以量化来说明问题的轻重缓急

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这两门学科各自的特点,新文学较为封闭,大众传播学则更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