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初一下期末统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初一下期末统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包,塞到我嘴里,我们在樟树下坐着,我爸问我:“明天,你还要来吗?”我想了一会儿,还是点头说:“来,有吃有喝,为什么不来。”我爸笑着不说话。

⑧不知过了多久,从工地旁的马路上开来了一辆小车,扬起一阵灰,从车上下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包工头,挺着个大肚子,昨天中午来过一次,还大声嚷着:“工程要加紧!”当时没多少人听他说话,有的还撇着嘴骂他压工钱。他身边那人穿着一双擦得发亮的皮鞋,带着墨镜,手里拿着皮包,一下车就使劲咳嗽,包工头对他毕恭毕敬的,想必是老板。

⑨我跟着我爸,准备过去继续搬砖。戴墨镜的,把我爸喊住了,他大步走了过来,摘了墨镜,有些不屑地问道:“你不干活,坐在那干嘛?”那语气像极了让我退学的那个校领导,我爸不自在地笑了一下,有些支吾地说着:“太热了……”没等我爸说完,那人就扇了我爸一巴掌,我只觉得周边都沉寂了下来,那一巴掌声音清脆,我想不了太多,往前冲了过去,却被我爸拦在身后,他低声跟那人说着:“对不起。”

⑩我有些失望,我不明白,我爸为什么要跟那人说对不起,从我爸身后挣脱开来,拿起手边的砖头朝戴墨镜的砸了过去,没有砸中,被他给躲开了。他有些暴跳如雷,用手指着我爸的鼻子大声吼着:“滚,你明天不用来了,都给我滚蛋。”说完碎了一口痰。没等我再捡起砖头时,我爸就把我拉开了。

?回去的一路上,我爸都没说话,我侧着身子,看到他的右脸,黝黑中透着消散不去的红,那团红色,比头顶的太阳还要毒辣,我第一次体会到心脏的部位抽痛着。

?回到家后,我妈问起我们怎么回来得比昨天要早,我没说话,独自回了房间,晚饭也没吃,我爸喊了我好几声,我都没应。他跟没事人似的,和我妈说着些家常。

?那一晚上,我都没睡着,凌展的时候,我爸来我房间一次,捏了捏我的胳膊,出去的时候,轻轻地把门给带上了。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收拾了课本,跟我爸说:“我回学校了。” ?他就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奔往学校的方向,那一路上我们都没说话。 ?清晨的风特别凉快。 ..

1.从“我”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完成下列填空。 劝退回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痛苦反思→重返学校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赏析第③段加点词“飘飘然”的妙处。 (2)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

我是一个植物学家。

(选自《三颗构杞豆》开头文段)

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o”!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于是,我从这三个“o”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爸爸以为这是他

拳头惩罚的功劳。其实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

(选自《三颗构杞豆》结尾文段)

试比较链接材料结尾文段与本文最后三段在结构上的相同之处以及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1. 工地搬砖 见父受辱(见父挨打)

2.(1)运用叠词,原指内心的得意,多含贬义,这里形象地写出了我搬砖体力透支的情态。

(2)运用外貌、动作描写(或正面描写以及包工头对他的态度的侧面描写),表现了“戴墨镜的”傲慢、冷酷,也为下文父亲挨打埋下伏笔。

3.(1)相同之处 :结构上都能做到前后照应并点题。(2)不同之处:链接材料突出“我”受这三颗枸杞豆的启示,明白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懂得了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本文则写了父亲的挨打受辱,让我长大,让“我”懂得想要赢得尊重,改变命运,只有努力学习。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阅读第2—7段可知,这部分写“我”跟着父亲去搬砖;读第8—10段可知,这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父亲被傲慢的老板打耳光。据此填写。

2.本题考查语言赏析。(1)考查关键词的赏析。结合前文“我”因为体力消耗大,浑身疲乏无力可知,“飘飘然”指“我”浑身无力,好像站不稳的样子。(2)考查关键句子的赏析。细读句子可知,该句从穿着方面描写了老板的外貌,“使劲咳嗽”描写了老板的动作,外貌描写表现了老板的傲慢,动作表现了老板的冷酷。这又为下文他蛮横的打父亲耳光作了铺垫。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细读本文开头结尾可知,本文结尾“那一路上我们都没说话”照应了开头的“回去的路上,我都没说话”,并点题,材料结尾的“当我成为植物学家”照应了开头“我是一个植物学家”,“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还点了题;内容上,本文写“我”退学后,跟随父亲到工地搬砖,并亲眼看见父亲被工地老板粗暴打骂,十分心痛,认识到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改变命运。《三颗构杞豆》则写“我”在三颗枸杞豆的启发下,珍惜时间,发奋努力,最终成为一名植物学家。据此理解作答。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节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及事讫/ 及鲁肃过寻阳 ..B.诸儿复送至郭外/ 出郭相扶将 ..C.须期乃入/ 陈太丘与友期行 ..

D.其为人若此/ 人不堪其忧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3.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D

2.行部既还 / 先期一日 / 伋为违信于诸儿 / 遂止于野亭

3.参考示例:文章叙述了郭伋守信的故事。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做人要守信(言行一致),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成人要为孩子做表率。 【解析】

1.试题分析:D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 A项:到,等到。B项:外城。C项:约定,约定日期。D项:他/那种。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译为: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3.试题分析:一问,情节概括。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时,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如可从郭伋守信的角度概括。二问,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可从做人要言行一致的角度,从成人要为孩子做表率的角度写启示。

参考译文: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外,问道:“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做人就是这样。 五、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颔联中的“割”字炼字极妙,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2.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绵延不尽。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1.描绘出了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A 【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阴阳割昏晓”,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2.A.错误,应是:本诗围绕“望”字展开,第一联为远望,第二联为近望,第三联为细望。是由远及近。故选A。

12.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中所写到的季节有什么特征?

2.发挥想象,把“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1.梅子成熟,细雨绵绵,蛙鸣阵阵。

2.示例:现在已经是半夜了,朋友怎么还不来呢?我可是与他约好的呀。诗人只得无聊地敲着 棋子,不料灯灰竟然被震荡,洒落在棋盘上。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两句写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做此类题要注意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并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