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 C.鲜 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 D.益 香远益清 .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意思对即可。2分)

3.语段(一)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表现手法入手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运用象征手法,用“莲”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具有高洁品质、情操的君子。 4.语段(一)周敦颐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语段(二)陶渊明却喜欢菊花,请结合语段(一)(二)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①周敦颐和陶渊明都是品质高洁的人,他们分别喜欢莲花和菊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态度不一样,陶渊明追求隐逸,而周敦颐不慕名利。②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语段(二)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语段(一)中“出淤泥而不染”是相似的。

【参考译文】(二)官府的公田都下令要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把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接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10分)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否则无香者众,胡尽恕之,而独于海棠是咎?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色掩。如人生有二枝,一枝稍粗,则为精者所隐;一术太长,则六艺

皆通,悉为人所不道。王羲之善书,吴道子善画,此二人者,岂仅工书善画者哉?苏长公不善棋酒,岂遂一子不拈,一卮不设者哉?诗文过高,棋酒不足称耳。……噫,“大音希声”,“大羹不和”,奚必如兰如麝,扑鼻薰人,而后谓之有香气乎?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2)宜乎众矣 应当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答: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3.作者写《爱莲说》,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志趣?(2分) 答: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趣。

4.周敦颐对莲之描述与语段(二)中作者对海棠之描述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语段(一)中周敦颐重在以花明志,语段(二)作者重在以花喻人。

【参考译文】(二)“海棠花美丽却没有香味”,这是《春秋》对贤明者加以责备,严格要求的说法。否则没有香味的花太多了,为什么都宽恕了,但是独独海棠有罪?因为这样我又说海棠不是完全没有香味,香味在隐隐约约的地方,而且又不幸被花的美丽外表所压过。就好比人一生有两根枝干,一根比较粗糙,就会被精致的另一根所掩盖;一门技艺太强了,即便通晓很多门技艺,都不会被人所称道。王羲之擅长书法,吴道子擅长绘画,这两个人难道只擅长书法绘画吗?苏轼不擅长下棋喝酒,难道就一点棋艺都不懂,一杯酒都不能喝吗?(他的)诗文太厉害了,下棋和喝酒就不为人称道了。……哎,“最好听的声音是无声之音”,“最美味的东西是不调和五味”,难道必定像兰花像麝香一样,香气扑鼻芬芳熏人,这样以后才能叫做有香气吗?

第2篇 三峡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通“缺”,意思为中断。 .(2)古今异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 今义:自己;从 .

②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至”是动词,“到”的意思;“于”是介词 ..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③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用于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快 今义:病 . ⑤良多趣味 古义:实在 今义:较好 .(3)一词多义 ①绝 哀转久绝 消失 . 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的 . ②清 回清倒影 清波 . 清荣峻茂 水清 .

(4)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奔:原意为奔跑,在文中意思为飞奔的马。 . 空谷传响 响:原意为回响,在文中意思为响声。 . ②名词作状语 有时朝发白帝 朝:原意为早晨,在文中意思为在早晨。 .(5)实词解释 ①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 ..

②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 ③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 ④至于夏水襄陵 襄:上 .

⑤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 ⑥则素湍绿潭 素湍:白色的急流 .. ⑦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 ⑧绝巘多生怪柏 绝:极高的山峰 . ⑨飞漱其间 飞漱:急流冲荡 ..

⑩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

11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

2.句子翻译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隔绝。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这其中的距离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凉。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二、问题探究。

(1)第一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二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答:山的特点:连绵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点:水清澈(水清),水流湍急(水急)。 (2)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课后习题)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4)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 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一:水流急(或速度快,水势迅猛、水流湍急)。原句: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 理由二:落差大。 原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答: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文章中心概括。

本篇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融情于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也表达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