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文言文阅读猜押篇目梳理与练习(蓝色的字是答案)

第1篇 爱莲说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 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立 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 ① 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澈 . 香远益清 清香 . ② 远 香远益清 远播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距离远,与近相对,远处 . ③ 鲜 陶后鲜有闻 少 .

无鲜肥滋味之享新鲜 芳草鲜美鲜艳 .

(3)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不蔓不枝 蔓:原意为枝蔓,在文中意思为生枝蔓。 .. 枝:原意为枝节,在文中意思为长枝节。 ②形容词作动词 香远益清 远:原意为远处,距离长,在文中意思为远播。 .(4)实词解释 ①可爱者甚蕃 蕃:多 .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 ③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

⑤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 ⑥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 ⑦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指隐居的人 .. ⑧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闻:听说 .2.句子翻译

(1)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而)我只喜欢莲花的出自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茎)中间贯通而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去靠近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二、问题探究。

(1)文中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 (2)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 答:表现了莲花的高洁傲岸,冰清玉洁。 (3)作者以莲自喻,表明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4)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和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5)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和牡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设问变式: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贵(高洁)品质。

(6)《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课后习题) 答: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7)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示例:我赞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隐喻了做人要心地纯净,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坏的现象所诱导了,说法很绝对。生活中,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最后我们都能“出淤泥而不染”。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四、写作特色。

1.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衬托手法的运用。作者将陶渊明爱菊所表达的遗世独立的孤高品格、世人爱牡丹所显示的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趋向与自己爱莲所蕴含的君子之风作对比,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

3.语言:句式富于变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考点精炼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香远益清 更加 . (2)陶后鲜有闻 很少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译文: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3.在语段(一)中,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2分)

答:君子应是这样的人: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值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作为“说”这种文体,请比较语段(一)(二)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点。(3分)

【链接】说,也称杂说。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说这种文体很像现在的杂文或短篇的小论文,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答:《爱莲说》突出的写作手法有: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衬托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师说》选段中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 “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参考译文】(二)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奏乐之人,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节选自《宋史·陶渊明传》)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D ) A.蔓 不蔓不枝 .

青树翠蔓(《小石潭记》) . B.众 宜乎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