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EC09复习参考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国贸EC09复习参考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国际贸易实务

Teacher:Vice Professor:Lind He & Assistant: Hui Fan

Tel:85303790 E-mail: helin008@vip.sina.com

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教材:

1、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帅建林,《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 2、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张文科,《国际贸易实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 (二)参考书目: 1、卓骏,《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2、熊良福 夏国政,《国际贸易实务新编》(第二版) 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修订版。 3、许军,《国际经济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4、王明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5、孙湘生、易 滟,《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6、吴百福 舒红,《国际贸易结算实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0年8月第2版。 7、王益平,《International Payments and Settements》,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8、李滋植等,《国际贸易》,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3版。 9、Robert J. Carbaugh,《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e》,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0、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贸经济、国际贸易》月刊 1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问题》月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商报》,http://www.ibdaily.cn 13、“环球资源”网站 http://www.globalsources.com; 14、“阿里巴巴”网站,http://www.china.alibaba.com

1

Chapter 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1 Producing and Develop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2 Basic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3 Class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的分类

§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1、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交换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即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因而交换始终是依这两个条件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也无非是这两个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贸易是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国际贸易的产生的必备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早在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早期的国际贸易活动,交换的物品主要是珠宝玉石、茶叶、丝绸/呢绒等织物、香料、酒等东西,以及奴隶。主要的贸易国家有中国、印度、埃及、希腊、罗马等;

公元11世纪以后,伴随着封建社会国家的产生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国际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西方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北海和波罗地海沿岸,东方的贸易中心在中国的长安、扬州、泉州及外国的大马士革等城市,主要贸易商品仍然是奢侈品,如宝石、丝绸、瓷器、象牙和少量的毛麻纺织品;到16-18世纪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工业制成品的大量生产,其成品与相应的工业原材料开始进入世界市场进行国际贸易,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诸国凭借暴力手段开展了对亚洲、非洲各国的贸易活动;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货币资本和廉价的劳动力,并开辟了市场。当时英国为了扩大毛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将大片的耕地改建为牧场来养羊,以得到羊毛并使农民沦为廉价的劳动力;当时最残酷和最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活动是欧洲诸国将工业品运往非洲,交换廉价的黑奴,再运往美洲农场,换取大量的农产品及纺织原料运回欧洲。这其中的非洲至美洲的航行途中,非洲奴隶被虐待,其途中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史称“死亡三角贸易”。

进入18-19世纪以来,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展开,当时发达国家大机器工业所生产的各种制成品种类和数量的进一步增加,需要出口到世界市场,如英国的纺织产品、法国的丝织产品、德国的化学产品、美国的汽车、瑞士的钟表等;同时生产所需的许多原材料和粮食需要靠从其他国家进口来满足,一些大宗商品(如钢铁、矿石等)形成了世界统一市场,国际贸易的规模空前扩大。

种类繁多的商品都纷纷进入到国际贸易中,据统计,从1800年到187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10倍多。其中英国占据了垄断地位,达到25%,几乎相当于法国、德国和美国的总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垄断资本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占据了统治地位,

2

超保护贸易主义盛行,加之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战结束以来,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主要结果就是国际间经济往来的显著扩大和各国、各民族之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当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流通,劳动力的转移和技术的转让,形成了错综交织的各种类型的国际经济关系。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

二战后,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发生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不仅使各种高新技术产品(电脑、汽车、飞机等)大量通过国际贸易进入世界市场交换,而且使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二战后国际贸易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额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 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以1948年至1973年为例,世界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为6.1%,世界出口量的年均增长率则为7.8%。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时期,继而是全面、深刻而漫长的调整阶段,增长率明显下降。但是,国际贸易的增长始终超过世界经济的增长。尤其是1994年和1995年,贸易增长率均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以上。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国际贸易向集约化发展

战后,制成品贸易迅速增长,特别是机器、运输设备及其所需零配件的制成品贸易增长迅速,而原料、食品等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导致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的比重变为3:2。

在初级产品的贸易中,石油贸易的增长较为迅速。在制成品贸易中,纺织品和一些轻工业产品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机械电子产品以及其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则直线上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就以高于货物贸易的速度增长,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1992年达到10170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1倍多。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15400亿美元。

3、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二战以后,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直接投资飞速增长,使世界经济进入生产资本国际化时期,

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已占世界出口总额的70%;美国出口总额的3/4控制在美国跨国公司本土内的母公司手中,如果把国外的跨国公司所属机构计算在内,则美国跨国公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大约为87%~90%。

从国际商品交换的种类看,目前世界的原料、燃料贸易绝大部分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其中控制程度高达85%~90%的有:小麦、咖啡、玉米、可可、花生、木材、棉花、烟草、黄麻、铁矿石等;控制程度在70%~85%之间的有:大米、香蕉、茶叶、天然橡胶、石油、铜、锡和铝土矿等。

4、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呈不断上升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包括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迅猛。1993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1

3

/4,其中以东亚、东南亚最为突出。1993年,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已占世界制成品出口的1/5。

2005年,占世界贸易比重30%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取得快速增长,贸易额同比增长22%,分别高出北美、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额12、14和17个百分点。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或发展中大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中国出口增长28%、俄罗斯增长34%、巴西增长23%、印度增长19%)。但它们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依然较小,而且在2005年世界货物贸易前10位排名中,除中国外都是发达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贸易顺差高达4190亿美元,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顺差规模为1180亿美元。

2005年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增长率达6%,超过发达国家1倍以上。其中,中国和印度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9.3%和7.5%,居全球领先地位。据世贸组织统计,2005年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额为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Z,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为34%。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为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实现贸易顺差1180亿美元。

5、市场竞争趋向尖锐复杂,贸易保护主义升级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市场的扩大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比如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长就是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战后的情况表明,世界贸易出口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率。1950~1960年间,世界出口量的年均增长率比世界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高出8.6%;1960~1970年间,世界出口量比工业生产的发展高出25%,这表明世界经济已日益结为一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由贸易自由化向贸易非自由化发展,这种转化是战后西方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增长走向“滞胀”和发达国家之间市场争夺加剧的必然结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状态结束,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日趋紧张,特别是当西方各国面临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的困扰时,美欧、美日、日欧之间的经济摩擦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随之升级,大国之间和经济集团之间的市场争夺加剧。“冷战”已转变为“商战”。

6、国家垄断和国家资本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显著加强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际贸易政策的主流是贸易自由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转向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体制已走向了“管理贸易”。

二战后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日本等国继续实行超保护主义政策,严格限制商品进口。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发达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进口限制,在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的倾向。

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趋势停顿下来。从1977年起,保护主义浪潮再度兴起。1977年《多种纤维协定》重新续定时,当时的欧共体率先大大加强了对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限制。1980~1982年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衰退加上发达国家货币比价的严重不平衡,是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富有进攻性的“管理贸易”原则,取代了“自由贸易”原则。国际贸易体制从贸易自由化走向管理贸易,这说明国家控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正在显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