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2家当地银行进行了走访,并通过网络问卷对浙江各地2313家小企业进行调研后完成的。数据显示如下:

表4 受访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对比(占受访企业的比例) 经营压力 劳动成本上涨 原材料上涨 人民币升值 融资成本高 2010年以前(%) 2010年-2011年(%) 52.10 55.56 32.95 33.77 81.67 81.43 48.11 44.86 数据显示,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而临的劳动成本上涨、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融资成本高的经营压力比金融危时发生时有较明显的提升。据调查,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仅占15%的比重,生存压力有增无减。 5.2.2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恶化

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对外出口下滑,对内产品滞销,中小企业资金不能及时回笼,企业经营呈现危机。在此状况下,中小企业急需大量资金来维持正常经营。银行由于原有的机制和利益方面的原因,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一直表现为惜贷,后危机时代,国家为抑制流动性过剩,采取了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力压缩信贷规模等手段,这对于原本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为抑制流动性而采取了压缩信贷规模的政策,商业银行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对于中小企业贷款更加谨慎,中小企业比以前更难得到银行的贷款。中小企业在向银行借款时,不仅不能享受优惠利率,还要支付浮动利息。如果中小企业想通过抵押和担保的方式来获得贷款,那么一方面要经历手续繁杂、冗长的审批,另一方面还要支付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这些无疑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17

第六章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

第六章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政府已将发展中小企业列为一项重要国策,而融资难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等多个方面,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6.1 政府方面的建议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原始动力,政府应以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以立法、财税、金融等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规划与规则;推动和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化促进体系,特别是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和健全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

第一,制定强有力的中小企业融资优惠政策。(1)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最直接、最有效的优惠政策就是税收优惠,它能提升企业的自我积累。税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责无旁贷,应通过免征、减征金融机构的印花税、营业税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2)贷款援助。贷款援助是指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获得政府帮助的一种政策,主要有信用担保、贴息以及直接优惠贷款等方式。中小企业初期信用状况不明,在有技术改革和出口方面贷款需求时需要政府给予信用担保才能获取相应的贷款。贴息贷款是政府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补贴,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更多的资本流向中小企业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3)加速形成中小企业系列法律体系,对中小企业组织形态、产权结构、权利与义务界定等方面进行法律意义上的规定,就中小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细则,完善中小企业发展路径上的制度缺陷。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的信用评估体系。制定以实现政府信用信息公开化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制度,组建以社会为主体的信用体系,指导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流入,加强引导社会资本的加入,保证和稳定社会担保体系的资金流对社会信用的构建和维持起到关键作用,维持社会信用担保体系的稳定。其次,控制社会信用担保的风险,一是要求企业提供大部分或足额的抵押资产;二是实行担保规模控制、提足准备金;三是加大对企业运营的监管,敦促企业高效、安全运行。

18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最后,减少行政干预。要求政府具备信用风险意识,了解担保的长期性和风险性,不能靠“拍脑袋决策”做“一锤子买卖”。此外要加强监督机制,避免担保机构及政府部门、人员纠缠不清,制定担保机构从业人员的任职标准、提升道德底线、做好把关。

第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首先要促进企业实施规范化的股份制操作。其次是逐步的建立全国性的中小资本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顺畅的流动,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再次,政府应该要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体系,主要包括二板市场和区域性的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在初创期主要依靠后者作为融资渠道,当中小企业发展到后期时,就需要通过二板市场来进行融资。此外,政府应该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租赁、债权市场等融资工具,通过这些融资工作,更好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第四,鼓励和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一是贷款担保基金。政府设立贷款担保基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誉度,缓解中小企业贷款困境。政府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担保公司进行业务奖励。二是创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基金的主要功能在于为下岗职工和其他就业人员创办小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入市”资本金,以及专门用于中小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而进行重组、兼并、联合所需要的一部分互助保证基金。

第五,拓展和完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一方面,积极引导中小型银行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鼓励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以地方中小企业为金融服务重点,为其提供信贷支持,来满足地方性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长期培养彼此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到达互利共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发展民间融资市场、发挥民间资本作用。民间资本一直是中小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通过政策和机构将社会闲散的资金汇聚起来投资于中小企业,既可以满足企业需求,又可以使居民获得较高的收益,盘活社会资本,较少了企业资本和债务缺口。

6.2 金融机构方面的建议

第一,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建设现代金融制度。为改善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约束条件,必须不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制度、减少行政干预、促进银行间公平竞争、提升银行的业务服务能力、拓展银行的服务范围,升级银行服务、完善银行内部制度和运营管理、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金融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缓解其融资困境。

19

第六章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

具体有以下两点:一是改革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小银行对经济的冲击较小,可以首先考虑对其进行改革。国有大银行应进行股权结构的调整,改变原有经营模式,将银行股权由集中转变成分散,将中小企业和社保基金纳入到股权中,将政府主导转变成相对主导,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股权结构化发展。二是进一步改善银行的组织机构。确定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针对不同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业务需求,为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贷款机构,实现贷款的专业化发展,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第二,升级银行业务、不断进行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应该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方式。不断升级银行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制度创新,推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产品及融资工具,畅通融资渠道。目前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盈利模式单一,大部分是靠银行利差获取利润,给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所占比重很小,业务和产品种类也相当有限,此外通过挤压其他渠道的信贷资金,银行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向政府工程和大型企业,一方面这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浪费;另一方面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各类不同的金融服务与融资信贷需求。因此银行应不断提升自身银行业务等级,向社会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这样既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又可以有效的防范自身风险。

第三,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银行通过向企业贷款获得银行的利润,而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获得资金进行企业运作并获得利润支付银行本息。银行和企业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依靠,企业只有获得了银行的借款才能运营并创造利润,银行只有将钱贷给企业才能从企业利润中获得收益。企业是银行利润来源的基础,银行是企业顺利运行并获得利润的保证。银行和企业之间能否保持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决定了整个经济能否有效健康的运行。企业在没有银行的帮助下,只能艰难发展,但银行在没有企业的贷款、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下,就很难生存。因此,银行为实现收益的稳定,应和企业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消除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6.3 企业方面的建议

第一,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完善企业制度,强化内部控制。一是中小企业应找准自身的产品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产品生产线,同时深入发展产品,优化产品质量和核心技术,不断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售。二是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