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吗?(事实是越来越不方便)3、模型、正确、方便等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霍金的哲学观里有大量的破绽,这里只是为了让读者明白:真正的科学家的背景知识中,一定有这个哲学基础。他用不着研究哲学,也不必成为哲学家,可他的精神背景对哲学非常清楚,或者说他的思维模式就是这个模式。他的潜意识里已经有这样的信念:科学跟真理和客观规律没有任何关系。

恩培多克勒的“唯物反映论”

恩培多克勒可谓是“唯物反映论”的鼻祖,他最先开始较系统地探讨认识论问题。他的观点很奇特,但其实又是最贴近于常人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各个感官大致上是类似真空的若干“孔道”,通过外物发散的某种粒子“流射”而形成感觉。大约他也发现不同的感官具有不同的局限性,于是进而提出了“同引异斥”的感知原则,例如眼睛是火与水的孔道交错排列起来的,“通过火的孔道,我们看到亮的对象,通过水的孔道,我们看到黑暗。”这样一来,我们感觉到的知识当然是客观全真的。至于“智慧”和“意识”,乃由血液将流射带入心脏充分混合而成,因此“围绕着人心的血液就是智慧”,这跟历来持以唯物观的中国人把“心”——“心想事成”的那个“心”——视作思维的器官不谋而合。

这是古希腊第一个探讨认识问题的人,得出的一个最粗浅的认识论结论,就是唯物反映论。可实际上,坚持唯物论是人类的本能,任何没有文化的人,比如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婆,她一定会认为她看见的那个架子车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会说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个疯子。假如动物会说话,它们也会表达自己的唯物主义倾向。狼看见了羊,它绝不会想这只羊是真的还是是假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是自己的感觉的派生,抑或是非羊。所以唯物主义是一种最原始、低级的直感,可实际上它没有探讨过感觉和思想的过程是什么。

“有鉴于此,我们其实并没有资格讨论存在,至少没有资格讨论‘精神本体’以外的存在,除非你能够证明,你的精神观照就在于指谓他在而全然不在于维系自存。然而,这不啻于说,‘精神’是一个没有任何自身规定性的绝对的虚无,因为即使精神只是一面镜子,那镜子是黄色的铜镜抑或是无色的玻璃镜,是平镜抑或是凹凸镜,其中被反映物的影像仍会因镜子的不同而不同;照相使立体变成了平面;洛克式的‘白板’又使白色的描摹了无痕迹可显;总之,你只要不是‘无’,

17

你就不能无条件、无规定地接受外来的影响。若然,则你所说的‘存在’究竟是‘你的存在’还是‘存在的存在’,立刻成了一个令人茫然的问题。”(《物演通论·卷二》第六十一章)

总的来说,唯物反映论有以下困局:a.客观世界的稳定性与主观理念的多变性;b.主体感知方式的不同与其主观表象的差异;c.理性层级对感性层级的否定以及理性结构内部的升级变塑;等。

“唯心论”的正当与困局

唯物反映论遭到否定,西方哲学由此涉入“形而上学”的第二阶段: a .即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即“存在的存在”或“一般的存在”;“第二哲学”指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即“具体的存在”)

b.亦即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从亚格拉斯到柏拉图再到欧几里德,哲学家探讨的问题仍然停留在本体论上,典型的唯心论还没被建立起来。尽管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他仍然讨论世界的本原,他仍然想说明主宰世界的恒真存在是理念。他当时还没有讨论认识论这个问题,他只是对我们感知的本身怀疑,并寻求这个世界后面的真正主宰者,因此仍然属于本体论范畴,也就是追踪世界存在的本体。读者注意,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两回事,虽然最早期的唯物论也是本体论的一个阶段。真正开始提出认识论问题的人,是笛卡尔。

c .一般认为,“认识论”问题的真正展开从笛卡尔肇始。(但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提出)

唯心论的正当性在于,它看到了我们的知觉识辨系统不为“求真”设立,而为“求存”设立。然而,它的困局随之而来:物质、客体、对象等,究属何物?是否真存?如果感知是“唯心”的或“不可知”的,知识的效用由何而来?

总之:唯物论、唯心论、不可知论,显然都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第二讲“辩证法”:理性逻辑的初始形态 辨证法:理性逻辑的原始形态

马克思主义给中国人带来了辨证唯物主义。许多中国人到现在都认为,辨证法是一个最高级的逻辑思维方法,这其实大错特错。辨证法也叫辨证逻辑,它实

18

际上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理性思维模式。换句话说,它是理性思维逻辑的最低级阶段。中国文字出现以前,古人就已经用符号概念运行理性逻辑。最早的易出现在周易以前至少六千年,那时候人们用两个符号图解世界——阳爻和阴爻。这种辨证关系的阴阳观念之所以成为中国所有文化的最基础观念,就来自于中国人最古老的一个思绪。那是在生殖器崇拜阶段,阳爻象征男根,阴爻象征女性生殖器。后来,阳爻派生出天、太阳、男性的象征意义,阴爻派生出大地、月亮、女性的象征意义。这种阴阳辩证的思维,在人类任何其他逻辑模型观念问世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此后,老子的哲学充满了辨证法,而正是因为辨证法导致了老子的理论发生重大失误。再后,孔子的中庸也充满了辨证法。

回望古希腊,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都是辨证法家。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这类“诡辩术”的混乱,这才引导他去探索或回溯逻辑的确定性,即“必然的导出”和“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本书,第一次建立了逻辑学,而逻辑学是在否定辨证法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亚里士多德给逻辑下定义为必然的导出,即三段论的论证方式。亚里士多德随后发现逻辑有三格,这三格由48个前提条件组成,其中34个是无效式,14个是有效式。他然后在逻辑学上逐层推导,导出了最早的形式逻辑系统。形式逻辑是一个很复杂的逻辑学科,详见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我们来看看这个逻辑的现象,作一点点剖析:什么叫辨证法,叫循环论,就是你要知道A是什么,你就要知道B,你要知道B是什么,你又就要知道A,A是什么?A是非A,或者说B不是非A。或者说非A可以转化为A。那么B是什么?B是非B,或者B是非B的转化产物。反正说来说去,A还是不知道是啥,也不知道B是啥。因为A就是B,B就是A,所以永远只知道A和B而不知道A和B是什么。

其粗略二分法(如矛盾说)表达着人类早期的简单依存方式。扁型动物只能看见他要吃的食物,所以无需选择,用不着辨证法。而高等动物如猴子,面对着红色的桃子、褐色的核桃、满长刺的毛栗子,飞过的鸟儿,可一回只能依存一个东西,所以它必须设定一个东西叫A,其它都设定为非A,才能最简单地建立自己有效的识辨系统。注意,你的一切感知过程只不过是为了解决你的依存而必需的思辨系统。所以当你多项依存的时候,你如果没有A=A这样最简单的依存度,

19

你就会发生依存混乱。但是呢,你怎么把其他东西抛开?当然只有把其他东西设定为非A。但是非A包含很多东西,你却把它视为一样东西。说得更形象一点,叫矛盾。中国人很崇拜矛盾论,如果把A设置为矛的话,那么非A就是盾。“非A”是一种统称,“非矛”并不全是“盾”,但对于求“A”者,这种混沌的排除法当然是最简捷有效的。

再比如,面对一只鸟,你投石前必须大致确定它的高低、远近、左右等,但此纯属以你为中心的相对定性关系,这种相对关系基本上都是时空关系,这就是芝诺、康德、牛顿、爱因斯坦不得不一再讨论时空问题的原因,也是康德“先验时空”论的由来。

“辩证逻辑”的普世有效性问题

辩证逻辑的长远有效性,正在于它的原始简约性。譬如黑格尔曾讲:“生命的每一瞬间,是生,同时也是死亡”。这样含混地讨论问题,你尽可以认为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生命的全部真谛,但你永远也不会知道生命的特质到底是什么。但读者一定要注意,越低端的逻辑或者越低端的感知方式,才是越有效且越多被调动的感知方式。辩证法之所以最常被用,正因为它是最低端的逻辑,也惟其是最低端的逻辑,它才是最有效的逻辑。瑞典科学家做过一项研究,让一组逻辑思维能力特强的数学和物理学教授,和一组是文化水平适中、大多是家庭妇女的普通百姓,判断一百个中等难度的问题。我们的一切知识最终都是为了判断,逻辑上的判断含义请读者自己参阅哲学书。研究结果是这样的,高智的这一方正确率约为30%,低智的这一组正确率约为70%。这说明面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调动高端逻辑反而会使思想混乱。

黑格尔后来将辩证法体系化,并为此而盛赞老子;但为时太晚,也太粗糙。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是黑格尔做的错事,而马克思出于对黑格尔的崇信,把黑格尔讨论问题的这个局限方式传承下来。黑格尔认为,此前的哲学都是静态地的看问题,而他的哲学是要动态地看问题,于是他运用了辨证法,而且他是唯一在逻辑学对辩证法上分述和刨析的人。黑格尔否定辨证逻辑以外的逻辑和理性,并把此前不用辩证法方式看待问题的哲学都叫形而上学。康德代表西方古典哲学的高峰,黑格尔的辨证逻辑乃至他的哲学都是相当失水准的。

黑格尔提出辨证法源于康德提出的一个问题。康德发现,知性——即比理性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