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总理指示加快延安水土流失治理的调查报告(1999年6月13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关于贯彻总理指示加快延安水土流失治理的调查报告(1999年6月13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加快治理提供了强大动力。第二,全国粮食库存量很大,为国家实行以粮代赈政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时机。这一政策将从根本上解除我市农民退田还林的后顾之忧。第三,几十年的治理实践,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综合治理中涌现出来的致富典型对广大农民群众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广大农民群众已经从中看到了水土流失治理的现实利益和光明前景。只要我们充分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作用,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激发群众的治理热情。第四,市场经济规律已逐渐为广大群众所认识,特别是近几年粮食市场的持续低迷,农民手中粮食变现困难的现状,使群众认识单一的粮食生产没有出路,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林果业,改变广种薄收传统习惯。

三、实施山川秀美工程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我市在几十年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延安实际,实践上比较成功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在今后的治理工作中,要认真总结和坚持正确的认识和实践。调查组在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后认为,就全市而言,今后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必须继续坚持四个原则。

9

(一)坚持综合治理原则。黄土高原特殊的气候、地质及生态条件,决定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治理手段必须是综合性、复合型的,单一的治理措施,不可能奏效。过去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以流域为单元,以村庄为中心,以农田为基础,坡沟粱峁坝统一规划,山川田林路综合治理,粮经林果牧全面发展”的综合治理方向必须坚持。现在强调退田还林、封山绿化,并不是只搞林草建设,还必须继续重视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基本农田建设的思路应该进行调整,今后不应再在远离村庄的远山高山上搞大规模的基本农田建设,而要围绕村庄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农田的方法也应由机械大平大整向以修淤地坝造地的方向转移,把修地与兴水结合起来。

(二)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结合的原则。国家要被子(生态效益)群众要票子(经济效益)的矛盾是水土流失治理中长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间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水土流失治理的成败。恢复生态、建设秀美山川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目标,但如果片面强调生态效益,忽视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就不能调动群众建设和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就必然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必须在

10

保护生态,改善生态、建设生态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发挥利益机制,引导和帮助农民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调整经济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加。只有农民收入的基础稳固了,替代粮食生产的产业建立起来了,才能走出广种薄收,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也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兼得的目标。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我市南北气候、土地、植被等条件差异很大,因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点、方法和措施也不能一刀切,搞一个模式。南部各县要以天然林保护为重点,确保宝贵的森林资源不被破坏,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按照固原、治沟(川)、封山的思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控制。北部要以退田封山为重点,把人工治理与生态的自然恢复结合起来,减少人对环境的破坏,使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吴旗县在去年下半年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之后,植被已有了明显的恢复,可资北部县区借鉴。从目前情况看,在林草建设和植被恢复的阶段,实行封出禁牧是必须实行的根本措施。各县区都要立足本地实际,确定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基本思路,研究工作中的各种具体情况和问

11

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求得治理工作实效。

(四)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边治理边破坏是过去我们在治理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治理效果的主要矛盾。我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与实际保存面积悬殊,就充分说明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要在加快治理进度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保护工作。一是保护好宝贵的天然林草资源,防止出现新的人为破坏。特别是国有林业单位,要转变思路,调整结构,把工作重点由采伐利用转移到植树造林、保护资源上来,坚决制止乱砍滥伐等不法行为,担负起林区管理任务。二是要保护好已治理区域,对治理区域出现的自然、人为破坏及时进行维护和弥补,巩固治理成果。三是要坚决实行封山禁牧,制止新的垦荒行为,防止水土流失加剧,探索治理保护并重的路子。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还应研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粮食生产问题是基层干部群众担心和疑虑最多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退田还林、封山绿化政策的落实。调查组在听取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