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体心理学精神疾病和心身医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3.本体心理学精神疾病和心身医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体身份相异或不一致的情况中,无意识的动力核心总是起到了主要作用。

为了认识和控制症状,尤其是它的起因,需要识别冲动或它的主要目的。主要的向量,和决定着日后被称为生态体系的病理运动的几个强力点产生的汇聚作用,构成了冲动或主要目的。这个症状结构的形成总是得到意识的“我”的逻辑的历史的支持。这并不是说主体从意识上就想死掉,处于不好的状态或是与自身对抗:他想要一个不同的目的,这个目的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但是他不知道这个目的所带来的后果,会引起与带来生命力恰恰相反的一个改变。

那么,在本体心理学领域里,心理治疗师不是去读症状符号的表现过程。由于他知道是主体本身在操纵着自己的疾病,因此,他要将疾病的目的离析和呈现出来。他讲述给患者,并告诉他这个疾病是与这个目的相联的。这个时候,患者得自己做决定。

如果患者对生存的内在的改变并不表现出抵抗,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可以恢复健康。在相反的情况下,有害的病理则一直会保持下去,直到主体生命的尾声。

在一切治疗中,如果离析出主体活动者的动机,症状就会消失。本体心理学发现了如何16

在疾病的内部截取活动者的主要目的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它的标准。

由主要目的发展到疾病这一过程如下。

主体审视目的,然后从情绪上表现出来。1)当他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首先,他使整个中央神经系统(SNC)产生情绪的共鸣,同时,细胞也补充进来产生共鸣:他有一种摆脱不了的思想,总是不断重复地想。2)同时,与植物神经系统(SNV)发生关联:内脏发生变化。3)最后,内分泌系统(SE)与这两个系统也发生了关系。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一周。在这段时间内,主体是处于自身的封闭状态,他酝酿着这个计划,不和任何人提起。4)之后,进入第四个阶段。所有的变化在处于过渡状态的器官中都被固定下来,达到僵化。因此,又返回到SNC: 在具有了摆脱不了的思想之后,主体进入了一个自我信服的阶段,在SNC内部稳定下来。这个时候,事实上,SNC使无意识的意愿固定下来。5)在最后一个阶段,具体执行程序被启动。它通知到具体的细胞(T细胞),在器官中实施它的目的:干扰免疫系统(SI)。

选择哪个生病的器官,并不是建立在身体遗传因素之上,而是建立在患者的社会家庭文化或童年特殊的记忆之上。选择与主体所遭受的折磨和认知在内在上相对应的器官。或者会 16

17

此外,如果患者在痊愈之后,又采取病态的动力行为,那么先前的症状会很快重又确立。这并不是因为生物上的自主,而是主体本身行为的就犯。 17

一个报复、一个幼稚的傲慢、一个固定的道德,或任何与自然活动的实现不恰当的态度。即主体采用这种态度来实现,而不知道在构建的时候,要与宇宙的法则相一致。

选择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家庭或社会背景中曾受到广泛地谈论。

有一个“思想方式”在组织着,是它确定着这个改变的过程。因此,在第一时刻,有疾病的主要目的,与这个目的相联的是,存在着一个形成疾病活动的思想方式。运用本体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这两个方面。

上述四个系统按先后顺序和特有的方式(第一SNC;第二SNV;第三SE;第四SI)开始发生作用之后,在疾病的生态系统中的分子便也发生了变化。一旦在DNA的信息中确定下来,器官的神经元便开始产生活动。它们识别出目标,即计划,神经枝状突起选择主导向量,神经细胞的轴突确定着所喜欢的传导线路,化学介体便开始在器官系统上发生作用。不知道主要目的的向量性,就不可能对DNA的免疫系统进行干预。

1.5 心身疾病的三个阶段 心身疾病是通过三个阶段发生的。图一详细阐明了这个过程。

I tempo – 第一阶段 II tempo – 第二阶段 III tempo – 第三阶段 ? – 理性逻辑的意识部分,我的区域 SM –有机体组织区域 (更多时候,思考的我的感知和分析与之没有太大的关系) I tempoII tempoIII tempo?SM

图1 “心身疾病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在他生命的某一时刻,遇到了一个生存的问题,使他完全陷入其中。

由于他的无能,或外部情况的原因,没有能够解决。他尽量去忘记,因此将它完全压抑了。

第二阶段:主体并不只是不记得,还排除了所有可能让他回忆起那个问题的相关的事物。

因为,这个问题的继续存在将会使他仍不断处于一种压力之中。但是,根据与生俱来的自我保留和生存的原则,从一开始是受到意识的压抑,逐渐地转化为情绪或生物体的改变,在无意识——器官的范围内形式化。

18

第三阶段:疾病以一个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我们谴责疾病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时候,

主体便觉得自己是无辜的。他以最大限度把疾病表现出来,同时,抽身于任何形式的责任。他把帮助自己的责任交给医生或其他人:恰恰因为他有病,就可以将义务强推给其他人。他的这种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担心,就是想隐藏过去的错误。这个错误并不是从外部意义(传统道德和体系道德)上讲,而是从科学的角度讲:他没有准确地掌管好和带好自身(生命的道德)。他犯了一个违反个体的人的常量H的客观的错误。

一旦看清这些之后,心理治疗师并不集中注意力去干涉作为外部现象的疾病,而是到精神领域中来探求疾病的原因。

1)功能创造器官。它是主体的需要和形成相应的物体的结构(或影像),这种需要的投射反应。

这恰恰意味着一切精神意向性的特有功能。这个意向指的既是一个被压抑的精神的冲动,也是一个情结的自主行为。情结,因为是我的意识的认识之外的一个自主的浓缩的精神能量,所以通常来说,可以由心理而在器官上形成沉淀(心肌梗塞、肿瘤、神经内分泌的改变,等等)。利用同样健康的、自然的心理器官的能量,被压抑的问题根据自己相应的需要构造着反应形式。情结在身体上进行着自身的投射:疾病是精神意向性的准确的语言。

2)通过心理治疗,重现症状的设计过程。症状的设计,只是一个“冲突景象”的影像。其目的是意识到它,并将它进行解决。

3)症状的消失过程(痊愈)是通过再次展现完全形态(格式塔)而实现的。这个完全形态是多种力量汇聚在一个模版影像上。对影像重又加工,将它放在一个已经不同的、更成熟的主体的“我”的坐标上。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经过被重新审视和纠正,改变了它的需要,开始进入到有助于全面加强整体动力运动的功能中。

疾病不会再发生,因为形成疾病原因的精神活动停止了。主体情绪活动中的影像和反映是非常重要的。重又获得全面的健康是因为语义的影像不再存在。在这个阶段,可以发生两种情况:a)疾病自己消失,b)或者在其它情况下,继续进行心理治疗,同时,最好配合进行 1819

19

第二阶段的持续时间不等,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很多年。

关于这一点,引自J.B.Lamarck, 对有生命的身体组织的研究,Riza, 米兰,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