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90.汉人遍注群经,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蹊径,奠定了基础,毛亨、郑玄、许慎、马融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的。 91.魏晋六朝,流传到今天的注解有王弼、

99.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增加文字的现象叫衍。

100.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丢掉文字的现象叫脱。

韩康伯的《易经》,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101.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范宁的《榖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魏晋?皇侃的《论语义疏》。唐?慧琳的《一切经音义》。

92.清代的训诂学为三派:一是纂集派,这一派述而不作。二是注释派,这一派是阐发或纠正前人的训诂。三是发明派。 93.清代训诂学家属于吴派的学者有惠栋、江声、钱大昕,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

94.清代训诂学家属于皖派的学者有戴震、段玉裁、王氏父子,主张以字学为基点。

95.《汉书?艺文志》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96.最早的图书分类是“七略”。

97.四大丛书是《二十四史》《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四库全书》。

98.“衍、脱、讹、倒”是古籍出现错误的四种现象。

现象叫讹。 102.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错简文字的现象叫倒。

103.校勘的目的在于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 104.校勘的四种方法是:对校法、他校法、文物校书法、理校法。

105.训诂的方式除了互训、义界外,还有推因。 名词:

四书集注:朱熹所著,有《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

在前面。它的作用是用来拿一般释特殊或拿具体解释抽象。

曰(谓之):使用这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后面,它的作用是释义,同时用来分辨同义的细微差别。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

5

有时用来注音。

浑言、析言:浑言,笼统地说;析言,具体地说,这是指出同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

转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语音有转变的词。

互文:说明上下文要互相交错补充,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古文经学派(或古文经学):在汉武帝时,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书,研究它的学问,就称为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派: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今学,研究这种经书的人就叫今文经学派。

笔意与笔势: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

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另一个只作陪衬。 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

部按部首编排字的典,主要收小篆,同时也收古文、大篆,收字多个,分540部,15卷,它是专门探求本义的。

五经正义:是唐代孔颖达对儒家五部著作的注解,分别是《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史记三家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

前四史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江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完成了《汉书》的新注。《后汉书》的注是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三国志》由宋?裴松之为之作注。以上称为前四史注。

疏不破注: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分为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类书: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甚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若干标题之下,便于寻检、引用的一种工具书。

6

唐代有《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有《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对校法:先选定一种较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而后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

理校法:从事理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而加以订正。

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 简答:

1.训诂学的任务是什么?

①“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②“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③“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2.训估学的内容是什么?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②解释文句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方式⑤分析时空关系。 3.解释文句包含哪内容?

①分析句读(停顿)②疏通句意③阐明语法 4.训诂的实践形式。

①解释语义的专著②音义兼注的专著③形音义合解的专著④注释书⑤其他

简单述说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两者

的区别。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有时用来注音;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

5.说明今、古文经学派的产生和分歧。 ①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今文经学。②在汉武帝时,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③这两种经书只是字体不同,后来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④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6.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

①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②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若硬以笔势索义,就难免穿凿附会,导致谬误。

7.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②音义关系的约定性。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④音义关系的

7

延展性。⑤音义关系的类聚性。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8.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是什么? ①根据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定性,一些

训的局限性,只能表现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共同点,不能分辨二者的不同点。⑤互训的发展。

12.互训的类型有哪些?

特征相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①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比如“少、杪、秒、渺、小”等音同音近的字,都有微小的意义。②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9.怎样析词审义?

①分清词与词组。②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③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④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⑤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

10.简述连绵词的特征。

①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是单纯词。②形体不固定。如“望洋”又写作“望羊、望阳”等。③连绵词只能两个字结合起来求解,不能拆开来求解。 11.什么叫互训?

①互训的实质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②互训的根据。互训是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③互训的类型。即直训、同训、遂训、类训。④互

训。②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同训。③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④从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指出某一事

物所属的种类)叫类训。 13.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①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②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③局限性: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文字往往冗长。

14.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

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②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5.什么是理性的引申?它分哪几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