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教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史记教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 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 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 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争于战功矣。

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参考译文: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亦即,卫附魏表,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夏本纪》教案(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 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纪的形式

2、 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四、 教学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 解题: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围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质疑补充注释: 学习14节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而帝颛顼之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①玄:之为玄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曾、玄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视鲧之

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①鸿水:即洪水,大水 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 ③负命:违背天命毁族:毁败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样这里是比较的意思 贤:好,强 ⑤登:升,提升 ⑥摄行:代理执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⑨殛:通“极”,流放远方以:而 ⑩诛:惩罚是:对,正确

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 ③嗟:叹词 ④女(rǔ,汝):你 ⑤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