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教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史记教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太史公自序》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容并编写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归纳?整理) 课前布置如下预习

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饥《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一位同学课上讲解。

教学重点

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

(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三)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四)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五)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课堂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1)颛顼(zhuān)(xū ) (2)徇朝歌(xùn ) (3)会稽(kuài) (4)牝牡雌雄(pìn)

(5)弑君(shì) (6)改正朔(shuò) (7)股肱(gō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 )( 掌管 ) (2)而徇朝歌(巡行) (3)南略邛、笮、,还报命(巡行 )( 回复 )

(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 ) (5)则学者至今则之(视为准则) (6)小子何敢让焉( 推辞)

(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 合适 )(权变,变通) (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 ) (9)垂空文以断礼义(留下 ) (10)于是论次其文( 编次 ) (11)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字兼备) (12)俟后世圣人君子( 期待 )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 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 ,我 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 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 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 今义:经常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 指 ”通“旨 ”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罔 ”通“ 网 ”;“ 失 ”通“ 佚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 ’’通“弼 ”

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1)在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目的连词,用来)

第二课时(思考?感悟) 教学要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容并编写容提要。 2. 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教学过程

一、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容?(让学生编写容提要) (一) 自叙家世谱系。(1—3)

(二) 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6)

(三) 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7—10) (四) 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