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课程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课程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体验亲密感 恋爱

发展与异性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7)成年中期(25—50岁)

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主要影响因素:环境与自我意识 繁殖感:(1)养育下一代;(2)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事物或思想 停滞:“假亲密”状态;沉溺于自我(以及停滞感的补偿) (8)老年期(50—?)

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回顾和反思。

重要内容:调整生活目标

五、对精神分析发展理论的评析 1、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评析 贡献:P163;缺陷:P166

2、对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说的评析 贡献:P169;缺陷:P170

第七章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

广义 认知心理学 狭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属于是建构主义心理学

1、 逻辑学 2、 相对论 3、 辩证法 二、皮亚杰传略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 1907年(11岁) 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 1915年(19岁) 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 1919年 法国巴黎大学比纳实验室

1955年 创建“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 代表著作:《发生认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经典实验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是皮亚杰认识论和智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理论属于内外相互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即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 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外部的动作 动作 目的都是适应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同化(assimilation) 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图式(scheme):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同化过程:T + I——>AT + E

NOTE:T指结构,I指刺激;A是大于1的系数,E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 例如:概念

船+木(另一种船)——>船+特定形状 狗+大狼狗——>“狗”+大小因素 动作

“吸吮”+手指——>“吸吮”+其他因素 智力(规则)

“s=vt”+新问题——>“s=vt”+其他因素

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体(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的图式) 例如:吃奶——>吃饭;用勺子——>用筷子;苹果、香蕉、梨——>水果

飞机与航天飞机(认知失调)

飞机——>空气动力学原理,航天飞机——>动量原理 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发展的过程:

平衡——不平衡——平衡——(适应) (二)心理发展的因素和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 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P209 2、心理发展的结构

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丰富,即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和顺应及平衡的作用而逐渐创造出新的图式。 (三)发展阶段

理论要点:发展心理学P53 了解内容 1、感知运动阶段(0—2)(sensorimotor stage)

基本特征: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界,以此来认识世界。他们的运动行为反映了感知动作图式——用于认识世界的概况的动作模式,如吸吮图式。图式逐渐分化和整合,并且在阶段末,婴儿能够形成现实的心理表征。 具体表现:(1)通过感知和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2)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活动 (3)形成客体永久性图式 此阶段细分为:

(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再认同化——>认识同化——>泛化同化 例如:“吸吮反射”

(2)动作习惯和知觉的形成阶段(1—4个月) 条件反射、整合表象 “定向反射”:经过多次练习定向会很准确。 “前够物行为”:动作不足以拿到某个物体,但开始出现这种行为了。 此时知觉方面的功能也开始发展,如知觉恒常性、深度知觉等。 (3)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4—9/10) 够物能力、重复动作 婴儿兴趣 婴儿动作 动作结果

动作产生的某一种结果会强化婴儿的行为,对简单行为多次重复,慢慢习得有目的的动作。 (4) 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协调阶段(9/10—11/12个月) “客体永久性图式”(成熟形成):儿童能够意识到个体没有直接感知的物体仍然存在的现象。 手段和目的的开始分化,知道进行动作(手段)会产生的结果(目的)。 “认生”现象(6个月)是客体永久性图式的前期行为 (5) 感知运动阶段(11/12—18个月)

典型表现:开始出现自觉运动思维(拉桌布得到玩具),通过尝试动作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把动作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6) 智力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延迟模仿”:学习能力的真正出现 经典实验之一:“位移群”实验 主观定位——>客体定位 示意图:

A

婴儿 B

C

在“客体永久性图式”的基础上,进行“位移群”实验。

空间定位能力从主观到客体:开始只是简单复制的一种表象(动作更可靠),后来可将表象与实际的情景结合起来。

2、前运算思维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

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其思维更敏捷、更灵活、更有效,并且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共同使用。这时思维受自我中心化的影响(或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而非潜在实体,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1)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

自我中心化 儿童 ; 认知能力(思维发展)的限制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成人;道德上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而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 经典研究之二:“三座山”实验 博克(Broke,1975) 农场景观实验

心理理论能力及实验模式——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 (2)思维直觉性(知觉的集中倾向) 经典实验之三:“守恒”实验

守恒: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特性。 例如:长度守恒、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等

守恒的领域特殊性:不同的守恒能力发展的时间不同,各种守恒的发展前后可相差几年,没有种能力提高而某些能力未提高,表现出领域特殊性。 经典研究之四:“类包含”实验

类包含:类与子类的关系,即总属关系

例如:红花、白花与花的问题;黑牛、白牛与睡着的牛的问题。 (3)思维的不可逆性

A>B,B>C——> A>C;A>B,B>C——>C

3、 具体思维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岁)

基本特征:儿童获得运算概念,它是构成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性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习得守恒、类包含观点,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象——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

(1) 守恒

(2) 传递性推理:增强了心理的可逆性

(3) 观点采择:对他人观点的采择(去自我中心化),领悟到他人心理、想法、情感

与自己的不同。(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

(4) 类包含(概念习得):开始对各种具体概念进行抽象,概括出更高级的概念。 4、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15岁) 基本特征:心理运算可运用于真实情境,也可运用于可能情境和假设情境,可用于当前情境,也可用于将来情境,以及用于单纯言语或逻辑陈述,青少年获得科学思维,假设—演绎推理以及包含问题间的逻辑推理。他们能够理解高度抽象概念。

(1) 现实与可能的之间的逆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