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课程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课程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 使心理学走出学院大门进入广泛的实用领域 4、 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作用。 缺陷:P101 (1)(2)(3)

(二)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的评析 贡献:

1、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的概念丰富了华生S—R公式的内容。 2、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立场比早期行为主义更坚定。 缺陷:

1、 未探讨学习的内部过程

2、 操作条件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而非所有学习 (三) 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评析

1、 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的过程 2、 缺乏对认知因素的充分认识

第六章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略) 《心理学史》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传略

弗洛伊德(Sigmnud Fred,1856—1939),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1873年 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 1881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 与布洛伊尔联合开业,从事神经症的治疗 1885年 向沙科学习神经病(性的因素) 1889年 向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技术,后发展“自由联想”法 1895年 《癔病研究》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代表著作:《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性学三论》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 意识 早期理论 潜意识

本我(动力)——“快乐原则” 晚期理论 自我(控制)——“现实原则” 超我(控制)——“道德原则”(可分为良心和自我理想) 1、梦的解析

生理因素引起的梦 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潜意识的梦*

良心:惩罚性、消极、批判性的部分 超我 自我理想: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部分

2、精神分析引论 3、自我与本能

生的本能:生的本能是防止死于意外,但追求正常的死亡。 性本能

死的本能:

三、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人格发展)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心理性欲发展观 1、口唇期(0—1岁) 里比多的释放集中于口唇

“无对象”时期(0—6个月)

“有对象”时期(6—12个月) 6个月开始出现“认生现象”,将口唇的吸吮与母亲的现象结合起来。 由于“停滞“或是“退化”,口腔性人格特征:

(1) 只对自己感兴趣,而对他人的看法完全从他能给我什么出发。

(2) 追求安全感、被动、依赖、退缩、好嫉妒、苛求别人、易怒、易仇视人 (3) 行为上咬和吮手指、吸烟、酗酒、贪吃和接吻等 2、肛门期(1—3岁)

里比多的释放集中于肛门。快感:紧张——>放松(伴随着能量释放) 排便训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过严:羞愧、胆怯、吝啬、节约、强迫、固执、洁癖,(过分)讲究秩序和整洁等

放纵:浪费、拖沓、无条理、不修边幅、生活无规律等。 3、前生殖器期(3—6岁)——性别角色获得的关键期 里比多的释放主要集中在性器官(游戏的方式)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阉割恐惧——男孩 性别角色获得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阴茎嫉妒——女孩

途径或方式:认同(自居);不然也是“自恋”的起源。 4、潜伏期(6—11/13岁)

里比多呈现一种停滞、退化现象(压抑所导致的) 快乐原则(本我) 统一:形成道德观念,羞耻心更为明显 现实原则(自我) 5、 青春期(11/13岁以后)

力比多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释放,并逃离父母 安娜. 弗洛伊德:禁欲和升华 (二)儿童的焦虑 1、分类

真实的焦虑 焦虑 神经病焦虑

道德的焦虑

焦虑对应一种情境;恐惧对应一种对象 2、原因

弗洛伊德:焦虑的根源在于里比多得不到发泄。 补充:分离焦虑 3、防御机制 (1)压抑

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抑 压抑 后天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

例如:妻子找不到结婚戒指——对丈夫的不满或是意图离婚;考前生病 (2)反向作用

例如,青春期的男女生 (3)投射 例如,“他们对我有成见“;”你并不是真心爱我了“ (4)合理化(文饰):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例如:阿Q精神 (5)否认 例如,“不!不!不!这不是真的!我不信息” (6)幻想

例如,亲生父母;“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 (7)退化

例如,考试败北,便卧床不起,茶饭不思

(8) 停滞(固着) (四) 弗洛伊德的方法论 1、自由联想

2、精神分析暗示法。如释梦 3、移情

四、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传略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20——) 师从弗洛伊德和安娜. 弗洛伊德

自我心理学的最杰出代表人物:强调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的作用。 代表著作:《童年期与社会》、《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二)同一性渐成说 1、理论基点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作用。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 2、同一性的概念

自我发展(机制) 心理发展不同时期的机制不同

心理内投/投射(0—2、3岁)——>自居(3—7、8)——>同一性(9—18岁) 统一性环节:将生理、心理、社会自我作为一个整体 同一性

持续性环节:昨天的我到今天的我,今天的我到明天的我 建立自我同一性允许“合法延缓期”,使个体得到更大的发展。

3、同一性渐成说的发展阶段

生命周期:个体出生到临终的一生 (1)婴儿期(0—1.5岁)

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基本信任感:对他人、社会、环境的信任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

主要影响因素:亲子关系(依恋)对儿童信任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一性的信念:“我就是我所希望自己占有的和给予的” (2)儿童早期(1.5—3岁)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

主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自主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同一性的信念:“我就是我所能自由意欲的” (3)学前期/游戏期(3—6岁)

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主要目的: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主要影响者:仍然是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

“雄心” 恋父/恋母 主动感 内疚感 责任感 社会道德 性别角色的获得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自居和游戏 主导活动:游戏,并在游戏中完成发展任务 同一性信念:“我就是我所想象的我,所能成为的我” (4)学龄期(6—12岁)

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主要影响者:教师和同伴

主导活动:学校学习和同伴交往 同一性的信念:“我就是我所能学会进行工作的我”

教育建议:教师和父母的正确的评价标准、教育观的重要性 特质自卑——领域特殊性的自卑 (5)青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忠诚于社会或职业)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现实自我 自我意识 统一,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理想自我 自我同一性需要整合的七个方面:P159 重要概念:合法延缓期

积极同一性——消极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同一性的信念:“我们就是我们所爱的”

例如,恋爱的体验激活亲密的共享感,否则产生自我专注,导致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