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 2.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 3.吟诵展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教学目标】

1、理解“道、知者、不肖者”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句子“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四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四章。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让其理解当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二、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四章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学生齐声朗读。 4、男女生合作读。 5、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出示《中庸》第四章的翻译,理解重点词语。

1、理解词语(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2、出示这一章的意思,学生齐读。

5

四、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文中哪一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 2、体会生活中怎样做到“食而知其味”。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四章所阐述的意思。 六、尝试背诵。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哀公(1)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3),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6)。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7),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的内容。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治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6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1)出示温馨提示:

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四、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学生思考:

1、如何去修养自己? 2、你觉得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五、学完这一章中庸,请同学们想象孔子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这一章节,如果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 1、指名朗读。

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8),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内容。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理解如何用“智、仁、勇”去处理五项伦常关系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 二、诵读训练

7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五章(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1)出示温馨提示:

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2.小结:《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诵读全文。 四、小组讨论:

1、天下人共有哪些几种伦常关系? 2、一个人要具备哪三个条件? 五、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第八课时

教材内容: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