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近年马原试题 - 叶植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武汉大学近年马原试题 - 叶植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此题可灵活地作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但是必须说明是辩证的否定之下的自我否定。) 4.答案要点:正确。

(1)非理性因素是相对理性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主体的性感、意志、欲望、动机等意识形式。

(2)认识的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5.答案要点:正确。 主要表现在:

(1)科技作为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影响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制度。 (2)科学反对一切因循守旧的思想。

(3)科技对国家的政治实力和综合实力具有重大影响。 (4)科学主张平等,对民主政治建设有益。

6.答案要点:不正确。 (1)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特点、具有自觉能动性、具有历史性的社会性的特点。

(2)人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具有主观选择性及自觉能动性,但不是不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人们只能在尊重规律和客观条件下才能成功,也才有真正的自由。 7.答案要点:正确。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反作用。反作用的大小要受客观历史条件及规律等的限制。

(2)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但是这种创造作用的发挥要受人民群众自身的觉悟、客观历史条件等的制约。 8.答案要点:正确。

(1)必然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由是人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必然是指制约人们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等因素的总和。

(2)必然在人之外,当人们没有认识和把握它时,它就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当人们认识了它,并自觉运用它时,必然就成为自由的根据。

四、材料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理充分。第1题必做,第2、3题任

选1道,共18分) 1.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一方面,绝对真理只能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绝对真理,否则绝对真理无从存在。

(2)相对真理表明真理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不能就此夸大甚至完全否认真理的存在。 (3)本段话有否认真理的嫌疑。不过,它承认假定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这也就变相承认了相对真理的存在。

(此题只要理由充分、正确,不论强调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都可以酌情给分。)

2.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分)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分)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

5

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分) 3.答案要点:

(1)这个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从社会总体看,从制度设计看,在具有平等对称地位的条件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显然不能成为制度性原则。因为同一件事对他人而言是损己利人,而对别人而言又变成了损人利己。当然从道德上讲,损己利人是高尚的,而损人利己不可耻的。(此问只要讲出合理的理由,论据较充分,无论认为是作出有道理的层面或无道理的层面回答都可以酌情给分。) (2)舍己为人应成为必要的道德原则。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人与人之间在地位、条件和处境等方面的不对等,因此,必须强调乐于助人,甚至舍己为人。这是由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要求。

五、论述题:(从以下两道题中任选做一题,两题全部作答,第1题的答卷有效。12分)

1. 答案要点:

(1)群众观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到群众中去。

(2)认识论基础:即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总过程要求的。

(3)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 答案要点:

(1)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社会主义属于新生事物。

(2)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历史规律,代表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

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

物所不容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容,从而具有优越性。

③新事物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得到大力支持。 (3) 新事物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②会遭到旧事物的打压。

但从长远看,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一定以胜利。 (4)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脚踏实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6

武汉大学2005——2006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B)

院系: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一、在下面各题的 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发展的 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D.世界是物质的 2、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B.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4、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 )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B存在主义和唯意志主义C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D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5、发展的实质是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A承认联系与承认孤立的对立 B.承认发展与承认静止的对立 C.承认全面与承认片面的对立 D.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 7、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 )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8、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 )

A.实践的主体 B.实践的客体 C.实践的手段 D.实践的中介

9、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10、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7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1、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2、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6、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7、从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 C.阶层意识和阶级意识 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1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1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的道德品质 D.人的心理素质 20、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的政治制度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 二、在下面各题的5个选项中,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少选、多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