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到五年级教学基本特点和教学要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小学语文三到五年级教学基本特点和教学要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为这样的模仿并不太难,这样的练笔题材又充满情趣,学生是可以胜任愉快的。

2.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材要求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学会展开想象的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学会收集材料,这是动笔前的项必备的基本功。本册教材的联系设计中,不管是“阅读新体验”、“说写双通道”还是“语言实践活动”,很多都涉及到这一点。如第一单元寻找春天的活动,教材告诉学生不但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热爱春天的活泼的心,而且要学会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歌和短文,通过诵读优美的作品,丰富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在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和《秦陵兵马俑》以后,教材要求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介绍上海的一处建筑,介绍世界上的某一处古迹。当然,收集资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比如第五单元,在学习了一组父母亲情的课文之后,综合练习中有一项语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下一个亲情故事。材料哪里来?教材的练习设计是这样提示的:“什么是亲情?母爱、父爱、兄弟姐妹之爱、一切家庭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都是亲情。请你找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采访组,以小记者的身份,向老师、父母或里弄干部采访亲情故事”,这个提示要求学生学习采访,而且可以组织一个采访组,采访者的身份是“小记者”,采访的对象当然可以不限于提示中提到的,你熟悉谁,你觉得到哪里能采访到亲情故事,你进可以扩大范围去联络。当然,除了采访,还有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如翻阅剪报,上网,等等。

写作时,如果只会运用收集来的材料,而不会展开想象,还是不行的。所以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启发、指导学生学习想象、学会想象。怎么学?当然是向课文学,课文时最好的范本。差不多每一篇课文中都有学习的例子。第一课《燕子》的结尾“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哇!”把停着几只燕子的电线,想象成是正待演奏的曲谱,多么确切,多么生动形象。第10课《奇妙的互联网》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国际互联网,课文启发学生可以这样想象:假如一只巨型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在本册教材中,也安排了不少学习想象的练习设计。学了《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苏武牧羊》、《笛声》、《共同的秘密》等课文后,都有根据课文的有关情节,写出人物间对话的练笔活动。练笔的重点都是想象,想象力是不是丰富,还要看想像是不是合理。

3.为了让学生活动丰富的表达材料,为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材重视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

设计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亲生尝试一下,经历一下,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不论是

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屡受挫折,都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这样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如第课《爸爸和书》,故事十分感人,学生读这篇课文始终和课文中的主人公国共同面对这样的问题:是乘汽车比买书强呢,还是买书比乘汽车强?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也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且说起来一定也会很有意思。所以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一项实践活动:开展一次针锋相对的辩论,学生可以任选一方参加。甲方的论点是:乘汽车比买书强,一方的论点是:买书比乘汽车强。我相信,辩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真思考的过程,也是联系表达的过程。辩论过后,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如果把它写下来,那一定是很精彩的。 四 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学习自主确定要学习的生字,继续用已掌握得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识字,进一步扩大识字量。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学义,继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部首和音序查字法,提高查字典的速度。注意辨析同音字、音近字和形近字。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培养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的习惯。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词语,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运用中能辨别词语的不同意思,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部分词语能学习应用。

4、学过的句子会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本册教材中的常用句式,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部分句式能学习运用,学习把句子写具体。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能区别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继续学习顿号、冒号、引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5。.、听人说话,能养成专心倾听、认真思考、不随便插话和打断别人说话的习惯。能抓住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转述,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在交谈中能听清别人的意思,对不明白的地方能主动询问。

6、能清楚明白的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能连贯地说几句或一段话,能完整地复述一件事,能具体的讲述故事,能简要地转述别人的讲话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感想。

7、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能表达出重点词句的作用,能读出不同的语气。继续提高默读能力,能借助资料解决阅读中的一些疑问。

能复述课文大意,比较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熟记教材规定的名句,能背诵课文中的全部古诗,能背诵指定的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段落。

8、学习观察生活,学习收集资料,学习选择材料,学习清楚明白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写小故事、游戏、活动,学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和想象作文。做到有顺序,语句较通顺,继续学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逐步养成文必加点、边写边点的习惯。

9、积极参加课内外的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参加收集资料、办报、出专栏、参加讨论会、辩论会、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活动。在活动中与人交流、合作,提高人际交流、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10、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学习在双线格里抄写词语、句子、段落、对话、两个自然段,要求书写认真,字的大小要均匀,字与字的间隔要适当,还要注意格式和标点。继续练习用毛笔仿影,做到写字姿势正确。继续巩固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培养正确使用、爱惜爱护写字用具、用品的习惯。

11、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有自主选择书籍的兴趣和能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阅读一定数量的名家名作,学习写读书笔记或阅读日记。阅读总量不低于课程标准的规定。 五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参考资料

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一点来写的?而这一点又是通过那一句话来体现的?学生读完全文,了解了杉树林的一年四季都给作者的童年带来快乐,并且找到“我家门外有一片杉树林,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我家门外的杉树林给我金色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换了”2句句子,知道这样的句子可以在文章的开头,是全文的概括、总起,也可以在文章的末尾,是全文的总结。此外,这倒联系设计还引导学生关注写出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快乐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快乐的。春天,看起来是写“吃尽了苦头”,其实是些孩子们在树的枝干上荡秋千的快乐。虽然“不是摔个仰面朝天,就是来个‘小狗吃屎’。摔一下,屁股就会疼上两三天”,但过后”还是照样荡秋千,毫不在乎“。夏天,杉树林成了“极好的避暑‘胜地’”,成了“我们的天下”,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带着椅子、板凳到杉树林里避暑”,“做完了暑假作业,有的下棋,有的做游戏。欢声笑语给整个杉树林带来了生机”。秋天,孩子们“时常迎着夕阳在这条用红叶铺的路上来回走动写出了“脚下软绵绵”,心里“舒服极了”的快感。冬天,在“粉妆玉砌的世界”,写孩子们“有的堆雪任,有的掷雪球”的情景,“空中回荡着喊叫声、打闹声·····”。

2.了解课文令人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并进而学习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 一篇课文,不可能句句精彩,通篇皆好,但总有一些情节、段落或句子会吸引人反复阅读,甚至读后回味无穷,令人久久难忘。而课文的这些内容正是学生要学、教师要教的重点所在。如第37课《詹天佑》,课后有一道练习:默读课文。想想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请你用简要的语句概述这部分内容,并说说哪些内容令你感动。”读了课文,我们对詹天佑不顾帝国主义者的要挟和嘲笑,依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很感动,对他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勘测、设计也十分感动。在阅读中,我们也体会到这些地方为什么令我们感动,因为作者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具体写出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如在勘测线路时,对“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那里要把弯度改小“,他“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从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的话里可以知道:“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从这2句话里我们知道詹天佑想的是铁路建成后安全形势的问题,想的是千千万万旅客的生命安全。课文不但写了他说的话,还写了他是怎么做的。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的“峭壁上定点、测绘”,“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他为什么要这样冒着生命危险,一丝不苟地工作呢?课文还写了他内心的想法:“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让学生懂得,写一个人,如果只是笼统地说他认真负责、不怕困难、以身作则,是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只有具体写出他做过的事,说过的话,还有她曾有过的思想活动,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3.抓住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围绕课题进行描述的,从而体会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如第11课《飞夺泸定桥》,课后有一道练习:“默读课文,想想如果将课题改为‘夺取泸定桥’好吗,联系文中有关内容说说‘飞夺泸定桥’的‘飞‘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这道练习设计的意图就是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围绕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展开描述的写作方法,体会着要的写法一是紧扣中心,二是突出重点。夺取泸定桥,是长征中的注明一丈,要写的内容很多很多,但作者删繁就简,着重写了红军战士是怎么“飞夺”的。首先写情况的紧迫:时间紧,“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路程远,“里泸定桥还有120公里”;形势险,敌人“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这是写为什么要“飞夺”,告诉我们能否抢在敌人和时间前面,是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成败的关键。其次谢红军战士冒雨与对岸的敌人赛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