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服装史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西方服装史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希顿(基同)

① 多利安式希顿(多利安旗同Doric Chiton) ② 爱奥尼亚式希顿(爱奥尼亚旗同Ionic Chiton) (2)希玛纯(希玛申Himation)

古希腊服装总体的特点为自然对人体美的推崇、自然、潇洒、和谐。服装没有身份、地位、权威性。男女服装没有严格区别。

(一)多利安式希顿(多利安旗同Doric Chiton)

用一整块布料构成,其长度往往多于着装者一倍的长度,宽度则是着装者两臂向两侧平伸时左右手指尖之间的长度。 与贯口式不同,没有在布料中央挖洞,而是更加发挥别针的固定作用。 爱奥尼亚式希顿(爱奥尼亚旗同Ionic Chiton)

没有向外大的翻折,只凭腰带将宽松的衣服随意系扎,两肩系结处不止一个别针,多少不等,形成自然的袖状。 多利安式希顿与爱奥尼亚式希顿的区别:

1、 Doric用毛织物,Ionic用麻织物;

2、 Doric有折下来的阿波太革玛,Ionic没有; (二)希玛纯(希玛申Himation)

包缠长外衣,长方形毛织物。四角有重物,下垂、伸缩自如。可盖头防风雨,晚上铺盖。是古希腊男女子都穿得一种披风,一般把希顿作为内衣,把希玛纯作为外衣来理解,希玛纯是披在希顿的外面。 包裹全身的也叫多莱帕里。

(三) 克拉米斯(克莱米斯Chlamys)

男用羊毛比希玛纯小得一种斗篷,可单独穿也可穿在希顿外面,长5英尺,宽3英尺,右肩别针,盖住左肩,露出右肩。是年轻人非常喜欢的室外衣服,最初为骑士使用,后用于士兵和旅行者,多用红色和土红等暗色,两端织有白色带状边饰。 (四)迪普罗依斯(Diplois)

一种变形的希玛纯(披风),意思是两倍的/重层的,在原来的希玛纯的基础上增加褶裥,还在胸部和腰部另外又绕上了一层深褶的衣料。

(五)迪普罗依迪昂(Diploidion)

把布裁成花瓣状,花瓣尖部有铅垂,穿时将头钻进中间的洞。 其他服装

服装的衣身较长,基本结构是,将两块长方形布料分别作为衣服的前衣片和后衣片,各对应的一角在右肩上用别针别住,左肩不缝合,完全敞开,在大肋下缝合。腰部以腰带固定,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未婚女子多穿此类服装。 (六)古希腊发型

(七)古希腊鞋子 木底或皮革底凉鞋 三、古罗马 古罗马背景:

1、 古罗马文化沿袭古希腊文化。

2、 古罗马建筑与雕塑发展迅速,成为后世典范:罗马斗兽

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庞培称、万神庙。 3、 拉丁文字母成为许多民族创造文字的基础。

服饰

1、 罗马是古代最有秩序的阶级社会,服装成为身份的标志和象征物。

2、 男子服装代表——托加(Toga),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也是罗马人的身份证,是服用者社会地位的象征物。

3、 有专门的染色店。(罗马服饰颜色:深红色,紫罗兰色和紫色象征高贵,白色象征纯洁正直,黑色或灰色丧服的颜色) 4、 公元前2世纪,罗马出现了理发店和专职美容师。 5、 崇尚金发和红发。

4、 罗马法和法学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罗马诗歌》是世界各国学者研讨的对象。 6、 基督教给整个人类特别是欧洲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3、 Doric用别针在双肩固定两点,Ionic固定多处; 4、 Doric侧缝不缝合,Ionic侧缝必须缝合; 5、 Doric没有袖子,Ionic有袖子。 (3)克拉米斯(克莱米斯Chlamys) (4)迪普罗依斯(Diplois) (5)迪普罗依迪昂(Diploidion)

这两种流行基本是并用的,一般年轻人喜欢用多利安式希顿,中年人喜欢用爱奥尼亚式希顿。

6、 鞋是十分贵重的时髦消费品,并在鞋上镶有宝石。 7、 宝石是罗马人夸耀富有和身份重要标志。

8、 罗马服饰与希腊服饰的区别: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以袍服上带状装饰纹样克拉维(Clavi)的不同作为登记的标志。后

演变为教会神职人员的专用衣服。 (一) 打底衫:丘尼卡(tunica)

这是一种袋状贯头衣。作为内衣,男女均可穿。两片毛织物在两侧和肩部缝合而成,留有领口和袖口,通常在腰部系带,形成优美的衣褶,但在室内穿时则不用系带。

男子通常穿长至膝的短袖丘尼卡,女子则穿长至脚踝的长袖丘尼卡。 (二) 托加

古罗马男子服装的代表是托加(Toga),这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同时也是古罗马人的身份证,持有罗马市民权的人可以穿,是区别服用者所属及社会地位的象征物。

由希玛纯演变,一般为白色毛织物 ,最初直接裹在罗印·克洛斯外面,后来裹在丘尼卡外面。 持有托加的人由三个条件:1、很富有;2、有空闲时间;3、使用着众多奴隶。

皇帝的托加为紫色,元老懂得托加有红色或者紫红色的镶边,祭司的托加穿着一般包头。 (三) 克拉维(Clavi)

作为内衣穿用,是一种宽大的谁怕一样的袋状贯头衣。

共和制末期,丘尼卡逐渐具备外衣的功能,帝政时代,被重叠穿用,穿在外面的丘尼卡在前后各装饰两条红紫色条饰,称克拉维(Clavi),其宽窄表示官阶大小。 (四) 斯托拉(stola)&帕拉(palla)

罗马女子穿模仿雅典女人的爱奥尼亚式希顿的“斯托拉”:与爱奥尼亚式希顿相似,用比丘尼卡宽很多的面料做成,在肩臂处用安全别针固定。有毛织物、亚麻织物和棉织物,还有中国丝绸,通常穿在丘尼卡外面,腰里系带。和模仿希玛纯的外衣“帕拉”:一块长方形的毛织物或麻织物,缠裹的方法同希玛纯,公元2世纪,帕拉常打开包头兼用作贝尔Veil(面纱)。 (五) 带帽斗篷:佩奴拉(paenula)

最初是下层阶级作为防寒、挡雨或旅行时都穿用的一种贯头衣,类似于今天的套头式简易雨披。 (六) 比基尼

斯托罗菲吾姆(Strophium)、帕纽(pague) (七) 发型、鞋履 (八) 古罗马饰品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服装成形初期,男女服装性别差异甚微。

2、贯头衣(贯口衣)又名卡拉西里斯,是古埃及时期的典型服装。 3、埃及王朝时期的贯口服装加上所佩的腰带,又是很像旧式的胯裙。 4、足服在寒冷区域中出现较早,在炎热潮湿地区中出现较晚。

5、据说埃及尼罗河谷一代的牧民和猎户,在公元前7500年时,就已经懂得用蓖麻子油涂抹皮肤,以防烈日灼伤。至服装成形期,使用香脂油膏,已成为埃及人不可缺少的美容化妆内容。

6、在人类文化尚未全面展开时,以服装形象来区别男、女的意识,还未在人类的头脑中建立。人们只是本能的感觉到性别的差异,而未从文化意识上去主观要求形成性别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人们感觉到的只是生物的人。

7、服装起源,乃至成形,使得服装本身的地位确是提高了,它所蕴含的文化成分也越来越多了,可以这样说,服装成形即意味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8、古埃及身份地位的象征包括了衣服、鞋、假发、帽子、腰带等服饰元素。 9、古埃及男装最古老、最基本的衣服形态叫罗印·克洛斯。 10、名词解释:多利安式希顿、托加 11、什么样的人由托加?

12、多利安式希顿与爱奥尼亚式希顿的区别? 13、丘尼克与丘尼卡的区别?

第四章 中世纪服装

历史上一般把5~15世纪成为中世纪,中世纪服装史从时间上分成拜占庭时期、文化黑暗时期、罗马式时期、哥特式时期四个阶段。

以拜占庭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非常繁荣昌盛,在整个一千余年间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因此中世纪服装史一般从拜占庭讲起。

中世纪服装文化的特征,与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基督教的影响十分强烈。

中世纪服装是从古罗马那种宽衣文化经拜占庭文化的润色和变形,经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的过渡,最后落到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窄衣文化。直到现在,基本上是窄衣文化的发展和延伸。

第一节 拜占庭时代Byzantium

(A.D.395—A.D.1453)

拜占庭文化集古罗马文化、古代东方文化和新兴的基督教文化于一体。 初期服装基本上沿用罗马帝国末期的样式,外形变得呆板、僵硬。 注重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表面纹样变化。

(一) 拜占庭与丝绸衣料

优越的地理位置(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制海陆商业要道)使拜占庭在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服装交会期中,中国的丝绸和养蚕缫丝纺织技术通过拜占庭,被广泛地传播到西方各国。

在罗马市圣彼得大教堂内收藏的,拜占庭帝王赠送给达理曼蒂大法衣。这是拜占庭最高超、最完美的刺绣佳品之一。 丝绸纹样具有狩狮、鹫鹰、四叶纹和心形花卉等具有象征性、宗教意味和东方情调的典型的拜占庭风格。 除了这些图案之外,还有骑马的猎手、武士与雄狮厮杀搏斗等等。

拜占庭在东西方服装交会中式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东方的丝绸通过拜占庭为西方人所认识和采用;西方的一些图案又融会在地中海一带服装图案中,而由拜占庭的特殊位置使其大量地传到了东方,影响了东方服装风格的演变。

(二)拜占庭服饰款式

(1) 达尔玛提卡(Dalmatica) 也就是罗马时代丘尼卡,睡袍状贯头衣。

是一种没有性别区分的平常服,布料裁成十字形,中间挖洞,袖下和体侧缝合的宽松的贯头衣,肩到下摆装饰两条红紫色的条饰——克拉比(克拉维Clavi)。 (2) 贝尔(Veil面纱)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女人外出时包头用的包头布,就是贝尔。

有齐肩的也有盖住身体的,面料为麻、棉、丝、毛,色彩是无花纹的紫色或条饰织物,有的边缘有流苏,罗马末期用浓桔色,基督教时代用紫色或白色。

(3) 帕留姆(Pallium)和罗鲁姆(Lorum)

罗马时代女子用的帕拉到罗马末期逐渐变窄,称为“帕留姆”,后来演变成15—20厘米宽的带状物,称为“罗鲁姆”。罗鲁姆表面有刺绣或宝石装饰。

(4) 帕鲁达门托姆(Paludamentum)

是拜占庭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是一种方形或梯形的大斗篷。披在左肩,右肩用安全别针固定。是皇帝和高官的外衣。面料为毛织物。主要为紫色、红色或白色。

为表示权贵,在胸前缝一块四边形装饰物,是拜占庭特有的装饰物叫“塔布里昂(Tabulion)”并刺绣金色纹样。 (5) 塞葛门太(segment)装饰是拜占庭特有的装饰,初期紫色,后来用沉着颜色或织出纹样补上去,是达尔玛提卡不

可缺少的。

霍兹(Hose)裤子:拜占庭贵族的服装最为突出的是下半身裤子,有紧身和宽松两种。 (6) 中世纪佩奴拉(Paenula)

古罗马时代作为一般庶民处于防寒穿的佩奴拉却逐渐升格,到拜占庭时代完全脱离了防寒等实用的朴素性格,最后变成一种象征权威的礼服,贵族们实用特大型的佩奴拉,以示权威,僧侣们把它作为对神虔诚的谢意之象征物,甚至连皇帝、王妃也用来做礼服,这种习俗持续整个中世纪。 (7) 鞋履、冠帽

总结拜占庭服装基本特点:

1、 服装外形变化:初期沿用罗马帝国末期的样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服装外形慢慢变得呆板、僵硬。

2、 剪裁意识:4世纪以后,女子的达尔玛提卡,剪裁上使衣服合体,开始追求剪裁技法,暗示衣服脱离古代,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

3、“塔布里昂”装饰物:刺绣金色纹样,类似我国明清的“补子”,是拜占庭特有的装饰物,为了表示权贵。 4、裤子霍兹:成为拜占庭贵族最为突出的服饰,连皇帝都穿。

5、佩奴拉礼服:由防寒演变成一种象征权威的礼服,这种习俗持续整个中世纪。

第二节 欧洲文化黑暗时代

(5—10世纪)

5—10世纪,欧洲处于各新兴封建王国常年混战状态,民不聊生,政治混乱、文化落后的动荡时期,一般把这个时期称为欧洲文化黑暗时代。

这时期基督教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以意大利的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因日耳曼人入侵而灭亡,结束了欧洲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日耳曼人成为欧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日耳曼人服饰地域性:

1、 地处严寒地带,服装分成上下二部分结构,形成了封闭式、窄小紧身、四肢分别包装的体型样式。 2、 服装需要剪裁,这与南方型的直接缠裹披挂式形成鲜明对比。 3、 衣料多为动物毛皮和皮革,后来出现粗糙的毛织物和麻织物。 日耳曼人服装

女子上身穿短小紧身的丘尼克,筒袖长及肘部,裙子为筒形,用带穗的带子系扎;男子上身穿无袖的皮制丘尼克,下穿长裤,膝下系着绑腿,腰间有青铜或金属针。后受罗马文化影响,男子在丘尼克和长裤外穿上了罗马式萨古姆(斗篷);女子沿用了罗马末期的达尔玛提卡,克拉比变成沿领围一圈后中心一条的形状,系腰带,头包长及下摆、披肩似包住双肩的贝尔,贵族妇女在贝尔外戴冠。

萨古姆(Sagum):一种斗篷,非常实用的外衣,方形或三角形的毛织物,穿时把织物披在肩上,用别针固定。

第三节 罗马式时代(11——12世纪)

1、欧洲历史上一般把11~12世纪称为罗马式时代,这是欧洲中世纪出现的两大国际性时代中的第一个时代。 2、罗马式风格,建筑上表现尤为突出。

3、1075~1125年间,罗马式达到高潮,12世纪中叶以后被哥特式取代。 4、这个时期是西洋服装从古代宽衣向近代的窄衣过渡是徘徊阶段。 罗马式时代服装除了男子穿裤子以外,男女同形,几乎没有性差。 基本样式有:

·内衣——鲜兹(Chainse) (一)布里奥(bliaut)

从达尔马提卡演变而来的外衣,领口、袖口、下摆都有滚边或缘饰,衣长较鲜兹短,及膝或腿肚子,袖子有七分袖、八分袖,袖口呈喇叭状。袖子变化很多,是这个时期服装上最具特色、最精彩的部分。用料有丝织物和毛织物。 (二)鲜兹(chainse)

长的筒形丘尼克式内衣,多为白色麻织物,又窄长的紧身袖子,袖口装饰着精美的刺绣和带子,领口多缘饰,衣长及地。 (三)曼特尔(Mantel)

是一种无袖卷缠状或披肩状的长披风,是这一时期男女皆用的外出服,前胸或肩上固定,也有套头式的,面和里子的颜色形成对比,曼蒙特上面还常有风帽。 (四)奥摩尼埃尔(aumoniere)

丝绸或皮革制作的小口袋,内装零钱、钥匙、食物等。 (五)布莱(Braies)

男子下半身裤子称布莱,曾是日耳曼人的外衣,穿在布里奥里面,具有内衣性质,裤腿宽松,无裆,两条腿像袜子一样分别

·外衣——布里奥(Bliaut) ·斗篷——曼特尔(Ma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