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考试语文复习6年的古诗词鉴赏-词汇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1教师考试语文复习6年的古诗词鉴赏-词汇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①人在羁旅的寂寞孤独思乡之情,②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2)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起兴\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出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示例二:这首词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夜阑人静,林莺巢燕无声,衬托杜鹃的啼鸣,突出了由杜鹃鸣叫传递出来的悲凉。

示例三: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春夜风雨淋漓、人静灯暗、莺燕无声、唯有杜鹊悲鸣的自然之景触发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羁旅之人悲凉、寂寞的情感。

4.(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①

检校山园,书所见

南宋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 答案 (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

5.(湖南省汝城二中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霞:酒的泛称。②赊:疏阔意。

⑴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黄昇《花阉词选》录该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⑴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 ⑵不同意。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全词通篇都是紧扣“喜还家”三字构思下笔、写景抒情的。

6.(山东省滨州阳信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爱学啦高中学习网(www.ixuela.com) ,海量资料和您分享

答案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7.(福建省福州八中2010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保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①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锁。 ②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8.(贵州省兴义九中09-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二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诗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答案 (1)<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

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2)<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

9.(湖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点绛唇 (南宋)姜夔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②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1)全词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

答案:感时伤事的悲苦之情。/或:凭栏怀古伤时的苍凉之感。

爱学啦高中学习网(www.ixuela.com) ,海量资料和您分享

(2)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有“隔”与“不隔”之分。能自然真切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不隔”,反之为“隔”。他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你怎么看待他对这两句的评价?简述理由。

答案:(1)隔/ 雨前山峰,“清”意或有,但苦味绝无,更不会去商量“黄昏雨”来时的情形,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给所写对象之上,语言雕琢,缺少一种自然之美。(2)不隔/ ①抓住了景物特点。冬日山“清”,“苦”字隐含了山峰孤峭的特点。②写出了词人真实感受。“清苦” “商略”,用拟人手法,准确传递出山雨欲来给人的主观感受,凸显出词人悲苦无奈的心境。③情与景自然交融,形象准确鲜明,情感附着自然恰切。 10.(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2010届高三高考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词中所用“孤雁”、“寒日”,其妙处何在?请简要分析。

(2)请解说下阕最后三句的人意,并指出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1)“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云淡天高,晚霞吐红,本是丽景。但在流浪人跟中看来,却是红光惨淡,透出寒意。诗人移情于景,用“孤雁”、“寒曰”写出了浪迹天涯的孤单之情和凄清之感。 (2)尤其难以忍耐的是,在酒消人醒之后,万籁俱寂之时,往事难省,前途难测,种种感触,伴随别意离忧,齐涌心头,化为浓愁,更兼其时残灯明灭,孤枕梦浅,五更风起,暗浪拍船,——此时此境,此种苦味,又当如何排解啊!下阕运用了虚写手法,悬想(或设想)分别之后的情景。

1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

用了什么手法?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 (1)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12.(河南省焦作十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暮春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案 (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爱学啦高中学习网(www.ixuela.com) ,海量资料和您分享

13.(福建省南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长安中作

元好问①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①元好问,金代词人。金元光时曾中进士及第。少时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作此词时,他才十九岁,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 ②沙际,意即水边。

⑴词中的“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比较黄庭坚《清平乐》的“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你认为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试加分析。 ⑵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简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答案 (1)前者更能体现。后句问鸟,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2)示例4种:a.既说“眷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即使在梦中也要去寻觅春天,反映年青而有志向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b.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前面已言明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处寻求,甚至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c.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既而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还要到“梦里寻春”,这些充分表现出年青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积极心态。

d.这首词所表现的是淡淡的怅惘。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起句“沙际春归”,令人联想丰富,我们似乎看到,这暮春时节,春色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但作者没有过多地伤感哀叹,而是想方设法留春、问春、寻春直至梦春,词人是年轻的,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是健康而执着的。 14.(广东省东莞四高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2009年联考题

1.( 甘肃省张掖市2009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

爱学啦高中学习网(www.ixuela.com) ,海量资料和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