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作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马克思作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D

二、多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绝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