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考题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商业银行考题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 立即监控抵押品和借款人 5) 6) 7) 8)

建立损失——安全点 债权转股权 企业资产重组

其他:如催讨追索、委托经营、抵贷返租、债务重组、资产置换、出售和

变卖等

? 如果无法收回贷款,申请企业破产清算,银行进行贷款损失及核销。

3.论述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方法 ? 会计要素总量分析法

总量是指报表项目的总金额,如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净负债、净利润等。可以将这些指标与本行以往年份的数据作比较,也可以与计划预算数比较,还可以与同类银行的数据作比较。

? 结构百分比分析法

结构百分比又称比重,比重是指某项指标各组成项目占总体指标的百分比。比重的计算均是以财务指标总体数值作为共同的比较基础,因此,也称之为共同比。结构百分比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指标结构变化,来反映该指标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变动状况时,通常将其报表转换成结构百分比报表。结构百分比可以显示总体指标的内部框架,揭示各项目相互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在总体指标中说占地位的重要程度,便于人们分清主次因素,突出分析重点。 ? 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是各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是相对数,它排除了规模的影响,使不同的比较对象建立起可比性。分析评价银行的经营理财状况,采用财务比率法更能说明问题。因此,财务比率的比较是最为重要的分析方法。在用财务比率对银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比率指标的分析内容主要涉及银行资金实力分析·清偿能力的分析·风险分析·经营效率分析和经营成果分析等 ?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其基本程序是:首先根据影响某项指标变动的因素,按依存关系,确定该指标各因素的排列顺序。其次为分析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在基期指标的基础上,依次假定某一因素变动,而其他因素不变,求得的结果与该因素没有变动之前的指标数值相减,既得到该因素变动对指标变动的影响

4.20世纪70年代后中间业务迅猛发展的原因:(第十章)

1) 社会经济活动对信用中介多样化的需求在增加 2) 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

3) 国家对金融机构的资本比率监管更为严格 4) 银行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5)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5.论述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第十二章) 特点:

1) 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网络为媒介,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 2) 客户自助服务。

3) 为客户提供灵活、快捷的全方位、全天候离柜金融服务。实现了“3A式”服务;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服务。

4) 个性化的服务。 影响:

1) 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改善了服务质量

3) 增加了金融服务产品和手段 4) 加速了资金周转

5) 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

6.论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第九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资产管理理论(Asset management Theory)

从商业银行产生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所强调的都是单纯的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是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它完全取决于客户存款的意愿与能力,银行不能能动地扩大资金来源。而资金地运用——资产业务的规模与结构则是其自身能够控制的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

资产管理理论强调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 商业贷款理论

B. 资产转移理论 C. 预期收入理论

2) 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 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 负债管理理论开辟了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的新途径,改变了长期以来资产管理仅从资产运用角度来维持流动性的传统做法。 (优缺点在课本P231)

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s and Liabilities Management Theory)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均衡。银行应对资产负债两方面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

4)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基本思想: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主张银行应从正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银行应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功能,大力开展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服务业务。

该理论认为,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之外,可以开拓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领域。同时该理论还提倡将原本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例如,将贷款转让给第三者,将存款转售给急需资金的单位等。

7.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和功能(第八章)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是指为了获取一定收益而承担一定风险,对有一定期限规定的有价证

券的买卖行为。它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盈利性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主要目的(功能): 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最初的目的是增加收益。但提供收益并不是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唯一目的,甚至对一些银行来说已经不是主要的目的。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目的主要有:

1.获取收益

银行从事证券投资,使闲置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增加了收益。

证券投资收入有两种:利息收入和资本收入。 利息收入是指银行购买一定量的有价证券后,依证券发行时确定的利率从发行者那里取得的利息。

资本收入则是指银行购入证券后,在出售时或偿还时收到的本金高于购进价格的余额。 目前,获取收益是我国银行管理证券投资组合的主要目的。 2.管理风险

证券投资组合是银行重要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这是因为:

大部分证券的流动性较高,比贷款更容易转移; 证券投资的选择面广,它不像贷款那样受地域限制,银行可以购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证券。

管理风险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管理证券投资组合的首要目的。 3.增强流动性

保持一定比例的高流动性资产是银行保证其资产业务安全性的重要前提。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放同业存款以及托收未达款构成了商业银行的第一准备金。但这些资产不能占比重过大。

在现金作为第一储备使用后,银行仍然需要有二级储备作为补充。所谓二级储备,就是银行的短期证券投资.

4.管理风险资本 银行贷款的风险权种较高(100%),但银行持有的证券的风险权重一般较低,比如,国库券的风险权重为0。因此,将多余的资金投资证券,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5.合理避税

我国税法规定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不缴纳所得税。银行直接向国家(一级市场)认购的国债利息收入,可用于抵补以前年度的亏损,抵补以前年度亏损有结余的部分也免征企业所得税。

专栏:银行证券投资的功能图示现金资产当现金过多时增加投资当现金过少时出售投资当存款太低,用投资做担保品借入非存款借款当存款增加猛烈时把作为担保品的投资还原到投资组合证券投资当资本充足率偏低时,投资短期国库券,降低风险权重当资本充足率偏高时,投资高收益的长期债券。当贷款需求弱增加投资非存款借款资本金当贷款需求强售出投资贷款

8.论述现在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第15章)

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来自客户的挑战、来自金融业的挑战、来自经营管理方面的挑战、来自高科技的挑战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传统银行业务逐渐衰落、大力开拓新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

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风险管理功能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商业银行电子化、虚拟化、银行业收入水平相对降低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外资银行进入以及金融国际化的挑战、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对银行带来巨大挑战、国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带来一些新问题、客户素质提高以及不断分化的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以及委托代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质量、业务质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中小银行快速发展,大中小银行并存;国有和民营银行同时发展并相互渗透;有条件的混业经营;传统业务仍将得到较大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新业务有加快趋势;银行业仍然是最有利可图行业;跟上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前沿。

9.论述银行贷款发放的基本程序: 1) 申请和受理

企业借款申请 受理 2) 调查评价

客户调查 业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