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宏观经济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当LM曲线为水平线、IS曲线为垂直线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挤出效应 1.挤出效应的概念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 2.影响挤出效应因素

包括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支出乘数。“挤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1.基本结论

当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即斜率越小,实行一项货币政策变动货币供给量,LM曲线发生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即斜率越大,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使LM曲线移动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就越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LM曲线斜率越小即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

25

2.货币政策乘数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当水平的IS曲线与垂直的LM曲线相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这就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第三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搭配使用,以便取得最好的效果。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四种搭配形式,每种搭配形式对产出与利率产生不同的效果。政府要根据政策目标,作出权衡取舍。

【思考题】

1.IS曲线、LM曲线分别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论是什么? 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哪几个因素?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组合?分别对收入和利率产生什么效应? 4.试分析增加税收和降低利率分别属于那种宏观政策,对收入和就业产生什么影响?并用IS-LM曲线表示出来。

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掌握总供求的均衡模型和总供求曲线移动产生的效应,能够用总供求模型去分析经济波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

26

总供求曲线移动的效应。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的概念

总需求曲线是指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越小;价格水平越低,总需求越大。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可以通过简单收入决定模型和IS—LM图形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1.宏观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

2.由于总产量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宏观生产函数的曲线就向右上方倾斜,但越来越平缓,即随着就业量的增加,总产量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3.潜在就业量与潜在产量

潜在就业量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

27

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是潜在产量。 二、劳动市场

劳动的需求量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其几何表示即为劳动的需求曲线,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其几何表示为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水平和劳动的就业水平。即:在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才能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均衡的就业水平。

在具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会立即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充分就业的状态;劳动市场处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经济的总供给或总产量。这样,在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的情况下,经济中的产量始终等于潜在产量。

第三节 长期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

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在长期中是必然存在的。根据这一假设,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降低,反之,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最后使实际工资调整到劳动市场均衡的水平。这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