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五、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引导我们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感受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旧时母亲的形象,但也各有特点。朱德笔下的母亲,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邹韬奋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而又早逝的母亲。老舍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韧刚强的母亲。

在写作手法上,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邹韬奋《我的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老舍《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特写。

在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邹韬奋《我的母亲》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老舍《我的母亲》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

六、对于文章结构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最后两段是一部分,一种认为最后四段是一部分。怎样划分更恰当?

13

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

从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看,文章第14、15两段,承接上文叙述的事例,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劳动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这两段说出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与文章开头照应,又自然引出下文。文章最后两段则表达对母亲的沉痛悼念以及作者报答母亲的决心。

从文章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前文是具体叙述母亲“勤劳一生”,而从第14段开始的最后四段,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第14、15两段,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第16、17段,抒写母亲离我而去所带来的哀痛和自己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最后这四段,写作者感谢母亲以及由爱母亲到爱党和广大人民,是感情深化、主题深化的部分。 七、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1段开篇点题。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一生”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八、《回忆我的母亲》的写作特色。

1.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她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里揭示了母亲勤劳的性格。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煮得“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里分别把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崇高品质体现了出来。读完文章,母亲的形

14

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子里。还如在第7段中,“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里几句话,就把家里其他人的勤劳朴实的性格体现了出来,从而展现了人物形象。

2.深刻的历史内容。文章是1944年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用血泪写成的。但是作者没有孤立地回忆母亲“勤劳一生”,而是把母亲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写。如在第8段中,展示了一幅社会背景,四川连年受灾,豪绅地主加紧剥削,农民走投无路,起来造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结果遭反动政府镇压,“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就在这幅背景上,写了母亲的一切。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把母亲放在抗日的背景上,当成“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来写的,母亲的不幸遭,正是千万穷苦大的不幸遭遇,歌颂母亲勤劳俭朴的品质,纯朴的阶级意识和支持革命的行为,也正是对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于是,文章伸展到了社会历史内容的深处,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放射着耀人眼目的光辉。 3.强烈的思想感情,朴素的语言。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真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语言朴素、亲切,这一声声倾吐,激情炙人声更比一声感人。这篇文章还使我们深切地感到,作者抒发的感情不是单纯的母子之情,而且有一种具有更深意义,更为崇高的感情,作者把对母亲的感情和对整个阶级、对全体人民的感情融在一起。文章写道:“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融化在对革命、对人民的深情中。

15

《列夫?托尔斯泰》

一、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从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做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如何理解作者描写、评论托尔斯泰眼睛的关键语句?

作者不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更是聚焦于托尔斯泰的眼睛,试图探寻并揭示托尔斯泰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和议论性的语句。这些描写和议论,深刻地揭示出托尔斯泰内心的深邃和伟大。比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它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课文中对这双眼睛的具体描绘可以视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