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节上,放在那些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进行小说般生动的描述,细腻地刻画出传记人物的内心世界。 《美丽的颜色》

1.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2.艾芙?居里:居里夫人的次女。 【精讲点拨】

同学们自己根据课后练习题及课堂笔记,记忆重点问题。(18分钟) 《藤野先生》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引导我们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文中的典型事件,体会本文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

(引导我们把握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以及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工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

5

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引导我们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参考答案: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可以说,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

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是课文的“底色”和“背景”,聚焦点则是藤野先生,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写的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

6

野先生的交住”。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

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见课本P26

(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语句的内涵,并向作者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

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五“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深入理解本文的重要难点,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参考答案: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从本文看,是因为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看,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此前写的《〈呐喊〉自序》

7

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

就在学医时,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他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使我们认识到: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

六、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为了表现人物形象)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忧、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七、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