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 水— 汽 — 冰 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着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

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

必须说明,即使在陆半球,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陆半球的特点,不在于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没有一个半球是这样),而在于它的陆地面积超过任何一个半球;水半球的特点,也不在于它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任何一个半球都是如此),而在于它的海洋面积比任何一个半球都大。

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我们可以用海陆起伏曲线表示陆地各高度带和海洋各深度带在地表的分布面积和所占比例。 海洋的划分

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海岸发育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交叉作用十分复杂,故海岸形态也错综复杂,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海岸分类标准。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中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

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说主要论述: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Pangaea),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