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考前预测试卷(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考语文模拟)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考前预测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

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诣如何。

15.下列对文中引用“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的作用,说明正确的

一项是(3分)

A.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善于留白,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想象无尽。 B.书画创作要虚实对比、含蓄隐晦,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补充无穷。 C.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虚中见实,才能使创作者在有尽中寄托无尽。 D.书画创作要虚实相生、变化无穷,才能使创作者展开丰富无尽的想象 A

作者引用“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就是为了论述前面的观点“古代的绘画要术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

1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

B.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C.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

D.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 A

B项无中生有,“最高境界”“必备的艺术修养”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强加因果,结论是强加的,原文中没有依据。D项篡改文意,原文说艺术欣赏“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是并列关系,而“不仅……还”是递进关系。 17.简要概括诗歌理论注重“言意关系”的意义。(6分)

①突破语言的局限,注重言外之意。②激发读者想象,实现诗歌意境的再创造。(每点3分) 文章第一段首句就说“言意关系......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这个纲领性的句子已经很清楚了表明了两个方面的意义,就是“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所以思考本题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对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影响。前者在文章第二段前半部分有表述,后者在后半部分及第三段有表述。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材料一: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努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健康快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抢先实行“小学化”教育,更有甚者推出“幼升小”应试强化补课班。不愿看到自家孩子落后的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名。这种“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无异于揠苗助长。

要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另一方面,切实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好,引导小学严格按“零起点”教授拼音、数学,绝不允许“抢跑”,更不能把责任丢给家长。

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去小学化”不仅有利于孩子接受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只有拿出有力的监管行动,对“提前学”坚决说不,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去小学化”。否则,只要社会有需求,幼儿园的“小学化”乱象就难以禁绝。

(摘编自吴学安《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出实招》,《经济日报》2018年9

月5日)

材料二:幼儿园“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显示,81.1%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所谓的“抢跑”优势,其实并不存在。从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知识不需要过早学,“抢跑”不仅没用,还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如过早识字可能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过早学习知识可能影响孩子右脑的发育,而左右脑平衡发育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谁都知道,为何家长们还会对这种超前培训趋之若鹜呢? “像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学得简单,那之后上小学怎么办。有些重点小学是要提前面试的,面试都很难。”一位妈妈的无奈之语,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彻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有赖于科学教育理念的回归、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摘编自胡欣红《幼儿园“小学化”,拔苗助长要不得》,《燕赵都市报》2018年9

月8日)

材料三:幼儿园“小学化”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0.5%的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小学化”违背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51.8%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限制幼儿想象力,影响其全面发展,50.1%的受访者认为这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47.5%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孩子无法享受童真时光,抹杀幼儿天性,40.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家长攀比、“抢跑”的心理愈演愈烈,26.6%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造成幼儿入小学时成绩相差悬殊,不便开展教学,16.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导致不合规、不合法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泛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近年来“三年级现象”不断引起关注。该现象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发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超过一年级时表现更亮眼的孩子。

(摘编自杜园春 顾凌文《幼儿园“小学化”会带来什么》,《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23日)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处落后,提早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这实际上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B.幼儿园“小学化”其实危害非常多,限制幼儿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子全面发展,扼杀孩子的兴趣等,但很多家长只看到眼前。

C. 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让幼儿拥有健康快乐发展的环境。

D.幼儿园“小学化”不是好事,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但是升入三年级以后成绩就会开始下滑。 D

“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错误,材料三对“三年级现象”进行分析时,只说“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B.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现“抢跑”现

象,可能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过早让孩子识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C.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很多家长表示无奈,因为有些重点小学提前面试时,试题很难,如果在幼儿园不学一些小学的知识,很难过关。

D.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已经引起相关门的重视,同时很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说明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治理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A

“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心理”错误,材料二中说“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20.如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①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②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③小学应严格遵守“零起点”教学。④广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⑤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每点1分,全对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语文 II (附加题)试题

注意:本部分为选考历史科目学生加试内容。总分 40 分。考试时间 30 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2~24 题。(10 分)

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究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 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而其 人其事与作者姓名皆千古矣。如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 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 (节选自《闲情偶寄》) 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次要人物】,原其初心【最初的心愿】,止【只】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内心\\其中】具无限情由【事情的内容和原因】无究关目【戏曲、小说中的重要情节】究竟【结果;原委】俱属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 即作传奇之主脑【.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而其人其事与作者姓名皆千古矣。如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 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 (节选自《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