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美学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美 学

学习参考书:

1、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曾繁仁《西方美学论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版。 3、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5、贝内戴托·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6、克罗奇:《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7、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8、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9、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刘小枫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2、杜夫海纳著,《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513、杜夫海纳著,《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14、布洛克:《美学新解》,滕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董学文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7、薛永武《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18、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汉斯·罗伯特·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2、于斯曼:《美学》,栾栋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3、周宪等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一编 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1、在观照自然中感受到自然事物的美。 2、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 3、在艺术创造和鉴赏中感受艺术的美。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1、价值的关系属性

2、审美与审美关系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美只对人而言。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审美价值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审美关系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在近代发现甲骨文以前,篆书一直是人们心中古代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 “美”是篆书“美”的写法,由篆书“美”字的写法, “美”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羊,下面是“大”。汉代学者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这是“羊大为美”的由来;“羊人为美”:萧兵在《楚辞审美观琐记》中认为,“羊”是戴着羊皮或羊头饰的祭司或酋长形象。

《说文解字》中对“大”字的解释如下:“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篆书的“大”字象一个正面站立的人,所以“美”字也有解释为“羊人为美”,认为“美”就是说一个人披羊皮而舞,取形态、动作的美意。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外内、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儒家把美与人伦和社会道德结合起来。

道家注重美的超功利性,追求形而上的真,把美提升为“道”的至高境界。

审美现象的历史性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寓言出自《墨子》。楚灵王喜欢苗条腰细的宫女,众宫女为了得到楚灵王的宠爱而纷纷节食,追求“骨美”,结果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

三寸金莲是中国审美的悲剧。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禁止“骨感”美女参加模特比赛。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性质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初级和高级之分。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

鲍姆加登(1714—1762)在1750年出版了《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问世,他被称为“美学之父”.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的观点:

第一,柏拉图把美学的对象看作美。 第二,普洛丁和黑格尔把美的对象看作艺术。

第三,康德、里普斯、弗洛伊德把美学的对象看作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意识。 第四,尼采和海德格尔把美学的对象扩大到世界现象的全体。

我认为,美学应该研究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关系及客体的审美价值。

二、美学的学科定位

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美学属于人文科学。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的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分析、体验、感悟、追问、对话、解释、建构等。

第二章 美学的历史

第一节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一、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本体论阶段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大致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

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的美本身;普洛丁的太一说。 二、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 三、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19世纪语言学转向。西方美学视野中的语言具有二重性:作为符号,语言传达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显现人和世界的存在意义;作为本体,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是人生在世的生存实践。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两大主潮:人本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前者如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升华说。

后者如自然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贝尔“有意味的形式”、桑塔亚那“美是客观化了的美感”等。

第二节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始终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意义。 二、先秦两汉的美学思想

《易》奠定了中国美学基本精神。“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感应观念,乾坤互补、刚柔相济的观念。

道家追求逍遥自由的审美境界。庄子化蝶。

墨家的“非乐”、《吕氏春秋》、《乐论》、《乐记》、东汉的《毛诗序》 三、魏晋隋唐美学思想

曹丕、钟嵘、陆机、刘勰、王昌龄、司空图。 宋元明清美学思想(严羽、郭熙、李渔)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一、中国现代美学简况

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都介绍过西方美学。30年代以后,朱光潜、宗白华开始崭露头角。钱钟书《谈艺录》、蔡仪《新美学》。 二、中国当代美学简况 从纵向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1956年对朱光潜的批判引发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第二阶段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出现美学热,由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生讨论,美学方法论热。

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起,冷静反思中仍然有不少成果。21世纪的审美文化热。 从横向看,根据对美的本质理解的不同,可分为四种观点。 1、主观论美学(吕荧和高尔泰)

高尔泰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感等于美。 2、客观论美学(蔡仪)

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事物的美不依赖鉴赏者而存在,主观只能反映美,不能影响美。 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

朱年轻时主张美是心灵的创造,50年代中期修正为主客观统一的观点。“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而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4、实践美学(李泽厚)

美是一种在人类实践即人化的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客观的社会属性。 蒋孔阳本质力量对象化。周来祥和谐美论。

薛说:主体在观照客体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和体验,获得了情感的快适,而美就是在没有利害关系的前提下,能够使主体产生情感愉悦的客体事物的具体意象,即意中之象。 第一,美要有具体的感性对象,但美不是具体的客观事物。 第二,主体要获得情感快适。 第三,美离不开真善,但不等于真善。 美可以分为常态美与殊态美。

第三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美学哲学基础的形成 其一,是从哲学思维研究美学。

其二,把美学的自身研究提升到哲学高度。 二、人生在世与美学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