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0年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

一、背景资料:

1、2020年世界区域热点 (1)东南亚(东盟)。202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河相连,湄公河(澜沧江)贯穿其中,因此要关注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地质特点、农业地域类型、矿产资源、农林资源、旅游资源以及马六甲海峡位置、石油管道建设问题;要注意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问题、水能开发问题、生态建设问题、泛亚铁路等。

(2)东北亚(朝鲜核问题+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主要关注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表现,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分布;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中日经济贸易往来特点。俄罗斯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南亚(印巴问题、中印关系与合作)。南亚地区考查内容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与农业的关系、季风洋流;地形特征与河流;黄麻、茶叶、棉花等农作物的分布与区位分析;印度综合国力的分析、人口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与中印关系;锡金国为印度的“锡金邦”等。

(4)中亚(中国能源问题+上海合作组织)。主要应关注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荒漠景观及荒漠化问题,河流、湖泊的补给;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外运的渠道,中哈能源合作问题。

(5)非洲。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重点应关注埃及、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及周边地区的基本特征。

(6)欧洲。应关注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河流特征及冰川地貌、工农业区分布及区位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德国和俄罗斯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哥德堡号航行过程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的考查。

2、中国区域热点 (1)中部崛起

注意分析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不利条件,关注西电东送中部通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农业与城市区位分析等。

(2)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

关注该地区气候、地形、河流、矿产资源、交通、科技、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条件,注意其不足及其改善问题。

(3)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关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工业城市、交通条件及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基塘农业、西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气候、资源、交通、市场以及珠江三角洲能源供应情况。

(4)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关注能源的分类、中国和世界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地域分布特点及相关贸易、运输路线;我国解决能源短缺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中国实施能源外交的重大意义、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等。

(5)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国沿海第四个经济圈。这是是在中国沿海地区,除了已被人们公认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之外的一个新的经济圈。 二、命题分析

近年来新课标地理高考涉及本专题内容的试题,多以热点区域作为背景,要求完成区域

综合分析和教材案例的知识迁移。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空间性和区域性。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它包括空间定位、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能力。区域地理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重点是区域空间定位,难点是主干知识的承载点、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国土整治的重点区域。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利用横向比较各区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近年来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主要应当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回答:区域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交通、聚落、文化等要素描述区域地形特征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地形类型、地势、地形分布、特殊地貌。描述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如: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汛期的长短,含沙量的大小等;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流域面积,水力资源等。

从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和各地高考卷情况分析,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区域性”的。2020年高考将以热点区域作为背景,要求完成区域综合分析和教材案例的知识迁移,通过世界和我国的热点地区或热点事件考查对发生区域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和解决措施。 三、知识总结

第一部分 中国地理复习

(一)区域认定,落实分布——充分利用地图,活化地图是突破区域地理的关键和基础 1. 依据经纬线认定 (1)四至点 最北端:53°N 最南端:4°N 最东端:135°E 最西端:73°E

(2)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

2. 按地形分三大块

第一阶梯 阶梯界限 第二阶梯 阶梯界限 第三阶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3.按气候区分三大块 4.省区轮廓

5.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 6.剖面图的认定

7.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1)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

(2)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3)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

(4)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5)中国的人口

(6)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8)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 (9)商业中心的分布

(10)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11)中国政区图

(二)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

1. 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与形态特征影响着其它要素。 ①抓住山脉的分布,学习我国地形的特点与分布 A山脉构成我国阶梯界线

B由山脉构成边界的各地形单元

②结合地形的特征与分布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A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

阶梯分布又使降水较集中于迎风(夏季风)的阶梯地段。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第二阶梯的边缘山脉等;

第一阶梯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的高原气候;

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

B我国山脉的分布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

东—西走向山脉对季风的运行(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都起到了较大的阻挡作用。尤其是对冬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致使各季风向南运行速度减缓,势力减弱,且使南北的影响差异加大。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与我国海岸线平行;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有抬升作用,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

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同时这些山脉成为我国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如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

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①从成因入手,学习我国气候的特点(高中地理第二章) A季风的形成及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B季风的形成、性质及活动规律 C季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东部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主要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国冬季气温低的特点;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 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总特征。 ②结合我国气候的特点学习其它地理要素的特点

A从季风区的分布、季风的运行规律及干湿区的分布,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B季风区分布影响着内外流区域的分布

C由冬、夏季风的运行规律推导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D由干湿区、温度带、地形分析外流区域河流的差异 ③结合气侯状况,学习我国植被、土壤的特点

土壤是植被、气候、岩石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植被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特点。如中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植物为森林草原类型,草树茂密,气温又低,分解较缓,保持大量腐殖质,因而形成黑土。气候较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因钙质易于保持,而形成钙质土。而在亚热带与热带湿润地区,大量可溶盐分被淋走,积留下不溶于水的铝、铁氧化物,因而形成红壤。在干旱区则因植物无法生长,土壤中基本上没有有机物质,因而形成荒漠土。南方水稻产区为水稻土。

④从气候的特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因而以风成地形为主;季风区内的黄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质松软,切割作用强,多成沟壑纵横之态;而西南地区,高温降水多,切割作用强,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区则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而东部地区湿润多雨,在地壳下陷处,因流水泥沙的沉积,冲积而成广阔平原;在地壳隆起的地区,裸露的岩石则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

⑤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分布,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 A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及作物的分布。 B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

(3)熟练掌握以下中国区域差异分界线 ①秦岭—淮河

②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③年降水量: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⑤地形三大阶梯界线

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