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公司重组绩效研究(档案版)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ST公司重组绩效研究(档案版)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作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资产重组在企业资本运作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自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新工业革命迅猛发展以来,由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主导的,广大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发展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推动了全球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格局和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自二十世纪末以来资本重组浪潮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好诠释并对世界经济产业格局的调整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不管是交易金额还是交易次数,资产重组的规模不断扩大,资产重组推动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变革和深入发展。

而在中国证券市场,由于体制原因和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大量的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不良和虚假重组,使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系统性的风险,为了规范市场秩序,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ST特别处理制度,退市成为了ST公司的紧箍咒。ST公司为了摆脱经营困境避免退市,会寻求内部或者外部的变革以此来达到目的。从战略上,内部的改革更为彻底,只有革新自我管理体系,自主掌握核心创新力,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在不失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才能使企业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外部力量资源的介入因为更为迅速有力而有着更好的效果。因此资产重组成为ST公司摆脱内外部经营困境的首选方法。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概述相关的重组理论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以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和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特别是ST公司的重组行为是否具有改善绩效的明显性的实质性的帮助,并进一步对于研究结果进行合理化解释以及给出相关的建议和政策。实证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于重组事件的观察和研究来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检验,并进一步指导重组事件的具体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以一定的样本进行分析,拓展了事件分析法和财务分析法在重组绩效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给出了一定价值性的上市公司重组建议,

1

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特别是ST公司的重组绩效研究作出了一定的有益探索。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有助于ST公司从报表重组转变为实质性重组,树立理性、科学的资产重组动机。(2)为政府、企业、投资者等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从政府角度看,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来确保ST公司重组行为增加社会价值,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企业角度来看,通过重组行为来检验ST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是否得到了根本改善,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从投资者角度来看,通过ST公司的重组事件发现投资机会,实现投资收益的增长。

1.3 文献综述

关于公司重组绩效的问题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些学者认为进行重组可以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提高企业的业绩。还有一些人研究发现重组行为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1.3.1 国外研究情况

资产重组的市场绩效研究主要以股东财富增值效应为基点,其研究方法主要是事件分析法。事件分析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这类课题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是以累计超常收益CAR为测量值进行实证研究。简而言之,如果重组导致股价上涨幅度超过市场正常值,则可认为重组创造了价值,反之就是降低了效益。

Jensen and Ruback(1983)的研究认为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后,如果成功,则会给目标公司股东产生20%的财富增值,收购的成功则会给对方公司股东财富增值30%,因此,重组是会带来效益的。Jarrel and Poulsen(1989)对1963-1986年间的526次企业收购事件进行研究后发现,目标公司股东在并购后的收益为30%,而收购方公司股东仅有1%的收益。Agrawal and Jaffe(1992)对大量收购事件研究后发现,目标公司在重组后三年的CAR分别为1.53%,-4.94%和7.89%,因此认为并购活动在总体上并没有给公司带来超常收益。尽管近年来国外的实证研究普遍认为并购重组并不会给目标公司带来高额收益,但只要目标公司股东从并购中获得的超常收益为正,企业仍然热衷于并购重组。 资产重组的财务绩效分析主要是从企业财务指标的相对变化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的,其研究方法是财务分析法。大量国外学者运用财务分析法对企业的重组绩效进行客观的

2

实证研究。

Geoffrery Meeks(1977)对英国1964-1971年间233个重组事件的财务数据研究后发现,重组后收购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是逐年递减的。Mueller(1980)的研究结论和Geoffrery Meeks基本相一致,Mueller的研究表明重组后收购公司的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扩大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负债率,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也有所下降。Healy Palepu and Ruback(1992)在对美国1979-1984年间美国50家最大的并购案例研究后认为,重组后得益于公司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使公司资产回报率也相应增加。麦肯锡对1972-1988年美英工业企业的并购重组案例分析后发现,仅有23%的并购是有效的,失败率高达61%。Bruner(2002)对并购重组进行了会计研究,发现由2项收购的公司业绩显著为负,4项显著为正,而其余的研究统计显著不明显。这些研究的结论和事件研究法的结论基本一致。 1.3.2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学者对于资产重组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的研究方法基本一致,资产重组是ST公司摆脱困境的重要方式,我国学者对于ST公司的重组行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李秉祥(2003)认为我国ST公司的重组中关联交易,虚报利润等粉饰报表性的问题较为严重,存在严重的报表型虚假重组行为,导致我国ST公司重组绩效不高。邹鹏(2008)在经过对2003-2005年间重组的79家ST上市公司研究后发现不同的重组方式对于绩效的改善有着不同地效果,债务重组对于企业绩效的改善最不明显,资产置换类和资产剥离类其次,而股权转让类重组对于企业的后续发展最为有效。李哲、何佳(2006)经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ST公司成功摘帽的决定因素在于重组的次数和规模的大小,相互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任汝娟(2008)认为ST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确有提升公司的短期财务效应,但是这种效应不具有持续性,公司业绩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李会林(2009)从基于股东财富效应即市场绩效和基于企业财务状况即财务绩效两个方面对2005年进行资产重组的20家ST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市场对于重组事件有着一定积极的反应,总体样本的CAR值表明市场投资者获得了一定的超额收益,市场还是比较认可重组的效用。赵维新(2009)在对2007年间ST公司资产重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总体上看来随着公告消息的释放,市场上是存在着很强烈的正面反应,市场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有着明显的提高。

3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以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进行资产重组的ST公司重组前后的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评价资产重组对于ST公司绩效的影响和作用。

论文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解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为后面的实证研究提供铺垫;其次,阐释资产重组的相关概念和类型,分析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动因,引出我国上市公司特别处理制度的相关背景和规定;第三,以2010年进行资产重组的30家ST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分析法和财务分析法对重组后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性意见;第四,结合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给出提高ST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政策建议;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论点和结论,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文创新之处:

(1) 以201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保持了数据的最新性。

(2) 以事件分析法和财务分析法进行综合运用,保证了实证研究的规范性客观 性。

2 重组的概述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特别处理制度

2.1 重组的概念

2.1.1 重组的概念

资产重组是公司市场化资本运作的常用手段之一,经常是以债务重组、股权转让、资产置换、资产剥离等不同的形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目标公司得到市场利益最大化。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中沿用了《中国证券报》公布的《上市公司重组事项总览》中对资产重组类型的划分规则,将资产重组类型划分为:债务重组、股权转让、资产置换、资产剥离和其他资产重组五类。 2.1.2 重组的类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