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案例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春江花月夜》教学案例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05年5月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广东省实验区语文学科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观摩研讨课

调“相思之情不变”,比强调“人类感情在宇宙中的无奈”更感人,而且与上文“何处相思明月楼”照应。 ⑶胡静琳动情朗读“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她说“碣石潇湘”一南一北,路途遥远,相聚无望。从海上升起的月亮现在已经“藏海雾”,月亮已经回家,景物变得平静,但诗人归期无望,激荡的情思不能停止,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发展评价 鼓励学生的个性 化阅读和创造性阅1.教师点拨:这是一首沿 读,鼓励学生批判质用乐府旧题创作的古诗,前人 疑,发表不同的意见。推崇为“孤篇盖全唐”,刚才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同学们也对它有高度的评价。 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我们如果想提高我们的阅读 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鉴赏能力,就要多用历史的眼 形式,并给予恰当的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 评价。”( P10“选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并1黄文滋小组在预习时提出这样的问题: ) 给予恰当的评价。 有人说“这首诗歌老生常谈,形式上的把程·诗歌与散文” “可通过写读 戏,没有动真感情,是典型的南朝宫体诗歌的⒉课后延伸:在同学们提风格。”有人说“这首诗歌结尾的两联意象不书报告、读书札记、交上来的预习作业中,黄文滋相连属,陈旧毫无新意,而且非常孱弱,令人评论鉴赏文章、举行小组提出的问题很有创见。问有明显的虎头蛇尾的感觉。”有人说“这首诗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题已经印在作业纸上,请你写歌八联接下来的部分直到结尾,虽然偶尔有些考察学生的诗歌散文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精彩的语言,但总地来讲意象陈旧,没有真情鉴赏水平。”( P24“选 实感,不能感动人。结尾潦草收场,是明显的修课程的评价·诗歌与散 败笔。”你的意见有如何呢?请各抒己见,并文”) 写成短文。 促使学生反思学3.促进发展:派发《评价 习过程,对自己的学量规表》评价学习效果,促进 习负责,帮助学生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确自己的最近发展趋 ⒉学生填写《评价量规表》。(课后完成) 势,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P7“课程目标·应用与拓展”)

9

2005年5月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广东省实验区语文学科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观摩研讨课

【教学反思】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课型定位、学习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实施都有相应的指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一定要认真阅读,要理解“新课标”的精神,遵循“新课标”的指向,实践“新课标”提示的教学方法。

2.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注意选修课课程目标的定位。巢宗祺教授评完课后,就大家关注的“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选修课要考虑高中生特点,不要简单参照大学;编写选修教材时的语言积累和鉴赏要素与必修课不同,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联系和区别;选修课有系列的明确目标,有简单系统的梳理,要明确每堂课在整个系列中的地位。

3.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与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个性、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印发下来的材料标题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引导品味“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唐诗宋词选读》的“评语选粹”与“积累与运用”部分印有多位名家的评点,并提到不同版本诗中个别用字不同。我把教材的难点整合倒课堂教学中,却受到评课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月亮运行轨迹’的提法太抽象了,月亮是张若虚心中的美景,不是现实之月” ;“引用名家的说法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水光月色、宇宙人生和游子思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大学教授才有水平提的问题,中学生是提不出来的”。

我在答疑时发问“选修课是否应该尊重选修教材”。我认为评课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分歧,主要是因为我手中有选修课教材,而评课者手上没有教材。教材中明确写着“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我能否参照它来设计我的教学重点?教材“欣赏示例”中明明写着“循着月光的运行轨迹,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在我们脑海中构成一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我能否运用我的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材上明明写着“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景、情、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提问“水光月色、宇宙人生和游子思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就超纲了吗?教材后面附有“评语选粹”,到底是写给老师看的,还是写给学生看的?它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一部分吗?因为时间关系,主持选修课研讨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志伟匆匆作答,说派发到执教者手上的教材是国家教育部审批通过的,一个是苏州版,一个是人教版。对选修课教材,可以完全使用,可以作为补充材料使用,也可以不用。

4. 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助教”参与备课,让学生成为“技术指导”制作课件,让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智能优势,利用多元智能促进特长发展,提升语文素养。通过网络等媒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编制成网页课件展示交流,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5. 开展课题研究稳固教学阵脚,向专家求教解决疑惑走出困境。我校语文科组市级课题“中学语文‘互动——发展’的研究与评价”开展了历时四年的教学研究,初步形成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讲读课、扩展阅读课和选修课都基本适用的的简化模式。该课题得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梁振名教授(我校55届校友)的大力支持。梁老师参与了《春江花月夜》的部分备课,在选修课的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设置等方面作相应的指导,帮助授课者解决疑惑走出困境。梁老师勉励说“这是一堂探索课,如何上选修课,是全新的课题,缺点是在所难免的。我觉得,在显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在自学探索与汇报成果之间如何过渡得更自然些;在电脑媒体的使用上,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都有值得探索之处。如何更上一层楼,以后我们再一起共同努力吧!”

10

2005年5月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广东省实验区语文学科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观摩研讨课

【专家对话】

梁振名教授是我校55届校友,1959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华南师大附中语文教员,广州日报记者,退休前任职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编著了《语文活动教育论》一书。退休后热心指导母校市级课题“中学语文‘互动——发展’的研究与评价”。 附录三:梁振名教授评价《春江花月夜》

看江老师上《春江花月夜》 华南师大 梁振名 2005年5月27日

有幸参与了江慧琼老师的选修课《春江花月夜》备课部分过程,最后还看了录像,感受到了江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可贵的探索研究精神。

我觉得江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如下一些亮点。

一、课前的理论探索。为了上好这堂选修课,她深入钻研了“课标”,对课标中提到的必修课、选修课各自的特点,选修课特有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选修课在发展学生个性潜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又结合平时研究的“互动—发展”教学模式作了理论的回顾。认真思考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与社会生活五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索了这种互动在促进学生的智能与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这些,都对讲好这堂选修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基础。而在上一堂课前,进行如此大量的理论思索,在语文教师中是相当少见的。

二、全方位的备课。除了在理论探索外,这堂课的备课,是全方位的备课。首先是备教材,除了深入了解这首诗外,还把上级提供的两个不同版本的课文和提示、练习等作了整合,然后才发给学生学习;其次是备学生,她思考了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才能,考虑怎样让学生不同的才华,能在堂上有显现的机会,并以此帮助自己达到这课书的教学目标;三是备媒体,在运用传统的媒体——粉笔和黑板的同时,还思考了怎样运用多媒体电脑去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潜能与创造精神。在堂上,我看见学生的发言,就好像一个个小学者在发表“文学评论”,水平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了解了学生在这之前的所作的努力之后,就不觉得奇怪了。一个晚上,江老师带了几个学生来找我。让我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首诗歌,也把这作为一次学习活动。学生的发言令我相当吃惊。我问他们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他们告诉我,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许多资料,其中既有对这首诗的解释,也有对赞扬和批评这首诗歌的五花八门的意见,还找到了许多这首诗歌的意境图。这些后来都在堂上表现出来了。此外,学生还在课前自己制作电脑网页,自己按自己的理解绘画意境图,准备感情朗读,等等,努力以各种形式反映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说是研究成果)。在这学习和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个性都必然会得到发展。所以,我觉得,堂上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学习成果,更加可贵的是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完全符合课标中对选修课中的学习要求的。

当然,这是一堂探索课。如何上选修课,是全新的课题,缺点是在所难免的。我觉得,在显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在自学探索与汇报成果之间如何过渡得更自然些;在电脑媒体的使用上,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都有值得探索之处。如何更上一层楼,以后我们再一起共同努力吧!

附录四:梁振名教授关于“理性与感性”的回信 慧琼老师:

最近在港有些事情处理,只能简单写点东西。现在就先谈一个“理性与感性”的问题。巢先生谈你的课,说是理性多了些。我觉得是中肯的。如果你的课,感性的成分多一些,就会更完善了。

11

2005年5月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广东省实验区语文学科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观摩研讨课

.但我首先觉得,理性是好事情;理性的呼唤,在语文教育界是个进步。一直以来,有一句流行的口号:“语文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做教书匠。”这其实就是理性的呼唤。在这种理念的呼唤下,美国布鲁姆、俄国赞科夫,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等等,都一起来敲语文教学的门;一些有志之士,潜心研究教育理论,把理论用到教学中去。这掀起了第一波的理论联系语文教学实际的热潮。我们这一辈人,就是在这第一冲击波中滑浪的人。第二波,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纷纷构架自己的教学理论,“大语文教学论”,“活动教学理论”,什么“几段”“几级”教学法,等等,应运而生,我不是也凑热闹,弄了个“语文活动教育论”吗!。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文教坛相对于其它科的教学,的确是更为活跃的。目前是第三波,是新大纲、新课标的制订。新的大纲使用没多久,新课标就上场了。新大纲已较过去理论化,新课标的更是中国近代课程建设史上最为理性的课标。这新的一波的理性的呼唤,必然会影响到像你这样的有志之士。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但是,理性在语文教育界的涌现,同时也出现了理性的困惑。我觉得,你的课就陷入了理性的困惑中。但我觉得,这不能怪你。现在的现实是,理性的思考似乎在热心于语文教改的一群人中强调得多了些。首先表现在决策阶层的理性思考上面。先说课标。我对课标研究不深,只是在你备课的过程中看了有关选修的的部分罢了。但光从其中提到的要求和方法看,就觉得相当理性化。光谈选修学习的方法,就提到了学生如何搜集材料,如何利用互联网(看来巢先生也忘了课标中也提到利用互联网了),如何分析资料,等等非常理性的做法。课本也是如此,从土荣先生给你的两种课本看,学习方法提示,名家观点摘录,乃至练习的设计,也是非常理性的,甚至学术名词、学术观点都进入了课本。(我同样不能怪课本的编辑,因为它他们要符合课标的精神;我认为这两本教材的编辑理念,是完全与课标关于选修课的精神吻合的,从课标的要求看,这完全符合标准,所以课本通过了审查)。再看前线工作者,就是具体在基层、在学校里进行教改的人们,他们的工作也越来越理性化了。退休前后,我听过不少课,但我觉得,理性的影子越来越笼罩课堂。就算是我在东莞听土荣先生主持的语文活动课,也有同样的感觉。许多课(不光是东莞的课),老师会把教学专门术语用来为一堂课定型,来给一堂课分步骤,要学生做什么也是用教育术语去指挥。学生也似乎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术语一出口,学生就能立刻行动。课堂上学生往往像小小理论家在发表论文(你的课也多少有这种现象),往往一篇很好的文学课文,被理论分析弄得干巴巴的。有时甚至还把教学评估如此理性的、本应属于教师内部工作的步骤也搬到课堂上去了(这并不是你的发明,我早就见过了)。我往往不太满意这样的课。我在肯定这些老师的改革精神的同时,但总是有点不满足。(包括你的课。我提过要注意发挥想象和联想的力量,也是这个意思。在你的课基本定型以后,我不想干扰你,所以就先不提。事实上要你立刻改,也改不过来啊。所以,你受到质疑,我不惊奇,但这并没有什么坏处,这可以促进你作进一步的反思。)我怀念过去听过的一些课。唉,像上海于漪先生(我很崇拜她,所以称她为先生)那样洋溢着文学美感,令人觉得如艺术享受似的的课我好久没有听过了。听那样的课,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感受啊。

我总的意见是,在语文教学中,理性要隐形。语文教学的特点,应该是感染力很强的。要发挥感性的作用,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语言氛围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这主要是第一线的职责。教师要有理论的指导,备课时要有理性的思考,这是必要的。但理性不应显露于学生的面前。语文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保持一个感情充沛,文学涵养很高的形象,就算是教议论文,我们也不一定要理性十足,也可以以文章层层相接的的气势去感动学生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打算以后谈“假如我教《春江花月夜》”时再和你细谈。

华南师大 梁振名

2005年6月11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