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新教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新教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做一个示范案例,比如用一条横线来代表水面,如果水面前后出现了变化,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表示前后不同的水位。如果要将预测和实测进行对比,可以为学生再准备一组和活动手册一样的图表,实验前画一次,实验后根据实际现象再画一次。

记录时,除了用教师演示的方法,学生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只要能让他人看明白或能解释得通就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空气有质量吗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2、空气有质量吗 执教者 日期 1.用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有质量的。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回形针等物体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来证明空气像其教学目标 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3.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 4.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 能通过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以及用电子天平测量的方法,来证明空教学重点 气是有质量的。 教学难点 过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多媒体课件,伽俐略等科学家的图片,支架、小木棍、气球、打气筒、电子教学准备 天平、回形针、皮球等等。 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体会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能够被压缩的特点。 预习要求 预习第2课,想一想怎样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科学课本,拿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出它的重量? 2.再引导学生随意拿出一样东西,放在手里掂一掂,看看有没有重量。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是有质量的,那么空 气它有质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2课。 4.板书课题:2.空气有质量吗 二、活动一:气球平衡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1.教师引导: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周围的空气有没有质量呢?下面我们就用悬吊小木棍来做气球平衡实验,看一看空气是否有质量? 旁 注

2.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实验的注意点。 实验材料:气球支架、小木棍、打气筒。 实验方法、步骤: 第一步:在一根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 第二步: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放掉。 第三步:放手后,看一看平衡棍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注意点: 先拴球,后挂球,再调整平衡,注意步骤。 用打气筒给气球打进大自然中的空气,不要用嘴吹。 不要把气充的太足,以免气球爆炸。 在本次实验中,同小组同学要合作分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一只气球放气之后,平衡小棍发生的变化。 友情提示:本次实验主要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给每小组把气球中的气打好,实验中就可以省去打气这一步骤,直接让学生把球挂到平衡小棍上,再调整平衡,就可以做实验了。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减少给气球充气时不必要的麻烦。 3.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纠正学生不当的实验操作,提醒学生,按步骤来,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上讲台交流本小组的实验过程,交流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总结:刚才通过大家的动手操作,我们初步发现:空气是有质量的。 三、活动二:用电子天平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悬吊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初步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为了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下面我们利用电子天平来称一称。 2.活动材料:电子天平、打气筒、皮球。

3.活动过程: 教师先进行演示实验。 出示电子天平,验证电子天平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东西,放到电子天平上称一称,验证电子天平的准确性。 把没有充气的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上讲台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记录下来。 利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先打20下,然后把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记录下来。 再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再打10下,然后把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再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并记录下来。 学生分小组,按步骤进行活动,记录下测量的数据,认真思考并完成活动手册。 4.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测量的数据。 (2)引导学生思考艵交流:充气20下的皮球和充气30下的皮球,质量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说明什么? (3)教师总结:充气20下的皮球和充气30下的皮球质量是不一样的,因为充气30下,皮球里的空气就要比充气20下皮球里的空气多的多,因此质量要大一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充气越多,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越大,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学生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活动三:阅读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1.出示资料,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升是多少吗?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一升的概念:小瓶矿泉水,一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