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格心理学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主要强化公式

? 固定比例强化程式:计件工资 ? 可变比例强化程式:钓鱼、赌博 ? 固定间隔强化程式:月考 ? 可变间隔强化程式:每周抽查 ? 固定持续时间强化程式:弹钢琴

? 可变持续时间强化程式:督察作业情况

小练习 判断下面所述属于何种强化(或惩罚)类型

? 一个小孩很喜欢看天文学方面的书,但是他的爸妈不希望他向这方面发展,所以不给他钱买天文学方面的

书。如果通过某种途径让他爸妈想通后给他看这方面的书,他会对天文学越来越感兴趣,会喜欢看更多这方面的书。

? 如果你早上醒来时发现比闹钟设定的时间早几秒钟,你往往会先去关闭闹钟,以防止它闹起来。在闹钟响

起来之前就醒来是——

? 领孩子逛超市,孩子每次都哭闹要买糖,妈妈起初不给买,但过几分钟后受不了哭闹就只好给买了。妈妈

的行为是—— ? 按时发工资 ? 随堂测验 ? 买彩票 三 刺激------反应论 1 学习的4个要素

? 内驱力: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人格的能量源泉 一级内驱力(原生内驱力):与生俱来 ; 二级内驱力:后天习得的 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二级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

? 线索: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

? 反应: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 强化:内驱力的降低 四 内部精神现象与学习 1 二级泛化的定义(重点) 一级泛化:建立在刺激之间的物理特征的相似性上的泛化。天生的 二级泛化:那些建立在言语符号的基础之上的泛化 2 冲突的种类(简答) ? 反应趋向:接近趋向 & 回避趋向 ? 接近-接近冲突:两个都想要 ? 回避-回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

? 接近-回避冲突:同一个目标既想要又不想要 ?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两个都既想要又不想要 3 移臵作用 ? 替代:以其他不具危险性的对象代替原来的导致挫折的对象

? 升华:将力比多投放到以社会接受和赞许的创造性活动中并要求获得成功 ? 米勒的实验(1948)

? 冲突引起的恐惧强度影响替代物的选择

? 不可能的期待刺激物 最相似的替代物(刺激泛化) ? 弱恐惧:替代对象与原对象很相似 ? 强恐惧:替代对象与原对象很不同 4 挫折与攻击

? 挫折 攻击

? 影响因素:支配目的行为的内驱力水平;挫折的完整性;较小挫折的累积作用 ? 移臵攻击行为

五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而学会某种行为(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 ? 注意过程 ? 保持过程 ? 复制过程 ? 动机过程

2 自我效能感

? 自我强化:自己对自己的强化(内在标准管理)

? 自我效能感: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我能行”、“我能做到” 效能预期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一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1 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一)文化、制度与人格

假设:由于同一社会的所有成员共享某些早期经验,并因此形成一种特有的基本人格结构,基本人格结构

又创造和保持文化的其他方面,因此,文化得以整合。 制度(institution):一个社会的成员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的相对固定的模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违背或偏

离它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简言之,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 初级制度:生计方式、家庭形式和育儿方式等,造成共同特征(塑造基本人格结构)

次级制度:宗教、神话和民俗 ,由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系统塑造而成 (基本人格结构创造次级制度)

(二)基本人格结构

在相同文化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

1初级制度如何塑造基本人格结构

? 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而塑造基本人格机构,一定社会的成员具有许多相似的早期经验,因此同一 社会的成员具有许多共同的人格要素(基本人格结构)

? 每个个体的具体人格要具体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独特的早期经验 2基本人格结构如何创造次级制度

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

所谓投射作用就是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客体,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

3 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简单,展开进行论述)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早期经验对基本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

2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一)自我系统

自我系统是是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具有消除或减低焦虑的防御功能。最早形成于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赞许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二)人格化 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

? 对自己的人格化: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我的整体形象 ? 对他人的人格化:形成对他人的形象

? 对某观念的人格化:头脑中将观念拟人化后形成人格化形象,如上帝 (三)人格发展的三个过程和六个阶段 三个过程:动能、人格化和认知过程

? 动能是在认可或反对、奖赏或惩罚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人际行为模式。 ? 人格化是个人保持着的关于别人和自己的意象。

? 认知过程指儿童应付不同种类符号化的真实能力,以及儿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这些能力之间的关系。 人格发展阶段:

? 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

? 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 ? 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 ? 前青年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 ? 成人早期: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 ? 成人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二 默瑞的压力与需要交互作用论 需要 动机 行为 压力 需要和压力交互作用引发动机与行为示意图

1心因性需要: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 2压力

一种需要能否被激发取决于情境

指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情境势力 两种情境:现实情境 α压力 虚拟情境 β压力

个体人格斡旋于个人需要与环境要求之间,也即在协调内外压力的情况下使需要得到满足。 三 环境作用论

1特质论与情境论的争议:对环境作用的争议

? 特质论:稳定的个体差异(即人格特质)是我们的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 情境论:稳定的心理特质并不存在,人的行为几乎完全由情境决定。 2环境的作用

? 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

? 生态方面:气候条件、地理特征、生态资源、建筑和居住条件等 ? 行为情境与行为规范:特定行为发生的场景及其对行为的规范与要求 ? 社会角色:在社会情境中扮演的社会角色 ? 他人特点:在相同环境中其他人的特点

? 对社会气氛的感受:个体在某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紧张、压力、友谊或敌意程度等。 四 个体与情景交互作用的三种方式

1某种情境对某种人格特质的人有影响,而对没有这种特质的人不产生影响 2同样的情境使某种特质的人产生某种行为,而使另外特质的人产生别的行为 3情境对人的压力有强弱之分 唤起的交互作用(evocative interaction)

个体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些周围人的反应反过来又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超前的交互作用(proactive interaction)

一个人主动地选择或建构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

第八章 人本论

一 马斯洛的需要论与自我实现论 1 需要层次论

人类有两大需要:

? 基本需要: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 ,因缺乏而产生,故又称匮乏需要(或缺失性需要),

简称D-需要

? 成长需要:由个体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 ,又称高级需要、超越性需要等 ,简称

B-需要。

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了解) ? 人类的需要呈等级系统 ? 低层需要是高层需要的基础 ? 人类需要层次呈波浪式发展

? 高层需要与底层需要的区别:在进化过程中,越是高层需要就出现的越迟;在个体发展中,高层需要出现也较

晚;高层需要对于人的生存较不具迫切性;高层需要的满足能得到更深刻的幸福感,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心充实;高层需要的出现和满足,要求更多的先决条件及更好的环境。

2 自我实现理论(重点) (一) 自我实现的概念 自我实现:人格发展的最高动力,人类独有的一个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完满人性的实现。 ? 两层含义:

? (1)完满人性的实现: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 ? (2)人格发展的最高动力:一种高级需要或动力 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二) 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 类型:

? 务实型自我实现者(健康型自我实现者):更实际的更现实更能干和更凡俗的人。是“实干家”,而不是思

想家。 “入世主义者”

? 超越型自我实现者: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生活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而具有丰富超越体验的人。 “出世

主义者”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自我实现者(心理健康者)

高峰体验

? 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

? 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其中没有任何焦虑,人感受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 ? 并非只有自我实现者才能体会到高峰体验,也并非所有的自我实现者都会体验到高峰体验 约拿情节

? 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成

为现实,又感到一种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约拿情结\。

? 约拿情结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表现在对自己,一个表现在对他人。对自己,“约拿情结”的特

点是,逃避成长、执迷不悟、拒绝承当伟大的使命;对他人,“约拿情结”的特点是,如果别人表现出优秀之处,他会嫉妒,如果别人受到了祝福,他会心里难受,如果别人倒了霉,他会幸灾乐祸。 ? 简单地说,就是对成长的恐惧。 (三) 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

? 外部条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 先决条件:言论自由、行为自由、正义、公平、秩序等

? 主观障碍:自我概念的缩减;自我概念的固执;不愿离开安全的地方;成功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