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格心理学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制;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

否认(denial) 为了减轻痛苦的一种保护性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不相信、不承认对自己不利的、带来痛苦的

现实情况。

投射(projection) 利用这种方法的人,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不良品质、思想和感

情投射给别人,看成是别人具有的东西。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这是人努力表现出自己不良品质和情感的对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例如,暗恋对方

却态度冷淡。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文饰作用 。通过这种机制,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内心想要却未能得到等痛苦经历编造

出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

替代(displacement)替罪羊、出气筒。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或威胁较小的目标物。

升华(sublimation)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如果力比多发泄的直接与原始的方式是被社会赞许的、高尚的间接方

式所替代,就称为升华。

防御机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倒退、幻想和内向投射机等。 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等机制。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升华、幽默和合理化 二 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 性 力比多 动欲区

性 狭义:生殖活动

广义: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力比多)

力比多(libido):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主要是性本能。 动欲区(erogenous zone):性的敏感区域,(性感区),作为躯体紧张源并因而成为本能(驱力)的能量的部位。随年龄会发生转移

2 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与人格特征结合)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 口腔期(oral stage)

年龄段:约0-1岁 动欲区:口腔 前口腔期(0-8个月):吮吸、吞咽

后口腔期(8个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等 成就:自我形成(标志:现实感的获得) 喂养经历固着口腔型人格

特征:这种人往往贪吃、抽烟、酗酒,过于依赖,总希望被照顾(被喂养),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自恋),苛求别

人,缺乏耐心,贪婪,多疑;遇到挫折易怒,攻击,仇视人等。据弗洛伊德的看法,咬和吮手指、吸烟、酗 酒、贪吃和接吻等行为多与口腔期停滞有关。 肛门期(anal stage)

年龄段:约1-3岁;动欲区:肛门 前肛门期:排泄 后肛门期:保持

如厕训练固着肛门期人格

特征:肛门便秘型:讲究秩序和整洁过分吝啬或节约 固执或强迫性

肛门排泄型:不讲卫生、放肆、浪费

自恋人格: 对自我的关注和一种对他人的兴趣。认为应从他人处获得东西,应受到他人羡慕和爱戴,应是

特别的或与众不同的

性器期(phallic stage)

年龄段:约3-6岁。动欲区:生殖器。

特征 男性:竞争、行为轻率、果断和自信:反抗焦虑。攻击性和挑衅性:焦虑的反映。冒险和勇敢:过度补偿

女性:爱出风头,总想在生活中扮演男性角色,力求超越男子。纯真、诱惑人、虚荣、嫉妒

潜伏期(latency stage)

年龄段:约6-12岁 动欲区:?

兴趣:知识学习、文体活动、同伴交往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 年龄段:约12岁以后

12岁之前:前生殖期(自恋)

12岁以后:生殖期(异性恋)独立、工作、恋爱、繁殖 超我继续发展 特征:理想人格 升华到人类文明 三 评价: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体系

贡献: 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独特的研究方法

局限性: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还原论:本能、动物。不精确、难以验证。材料来自非常态或变态心理现象。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

一 新精神分析的内涵

广义: 凡是在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方面尚未脱离弗洛伊德的体系,而又对正统精神分析有所变通、修正和扩

充的理论,均属于新精神分析的范畴。

主要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派、英国的对象关系论(克莱

因学派)、瑞士的存在(主义)分析学派。

狭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古典精神分析转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和中介,而美国的社会文化

学派则属于新精神分析的特有范畴。

二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反映了他的人格动力观。重点掌握概念定义。 1 器官缺陷与补偿(生理缺陷) 1907年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 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有缺陷

个体补偿的途径: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如狄摩西尼)

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技能(如盲人的听觉)

器官缺陷的两个作用:为个体生存带来不便;推动个体发展 2 自卑感与追求卓越(心理缺陷)

自卑感: 生来就有、普遍存在 是人格发展的原始动力。 自卑补偿:克服自卑的努力

追求优越:为克服自卑感而抗争,为了求得自身完美所作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追求优越是

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人越自卑,追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

自卑情结:过度自卑,无法克服和摆脱 神经症

自尊情结:一心一意只追求个人的优越地位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3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人希望对社会作出贡献以便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 。个人私利服从于公共福利 成就≠心理健康

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是通过公众利益来表达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的。

4 生活方案(重点概念)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集中体现在其生活风格(四五岁形成)上

生活风格: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团集物。 生活风格的类型(社会兴趣) 具体类型(社会兴趣的程度) 错误的、病态的:统治-支配型 、索取-依赖型、回避型 正确的、健康的:社会利益型

错误生活风格的成因:器官缺陷、溺爱或骄纵、受忽视或遗弃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具有主观选择性、创造和想象的成份。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5 创造性自我(重点定义) 内涵: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使之有意义 。阿德勒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

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简言之,尽管环境和遗传为人格提供了基本材料,但一个人可以按照任何一种方式自由地组合这些成分。 心理发展理论:一种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理论 6 假想的目的论

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相信,人的行动是受他对未来的各种愿望,而不是受过去经验的激发。这些未来的愿望 可能纯粹是假想的—-即不可能实现的各种理想,然而这些假想的的愿望却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发他 去完成愈益重大的事业。正常人遇必要时能够摆脱这些假想的影响而面对现实,而神经症患者却做不到这一点。 7 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

头生儿童:不安全感、自卑感比较强烈,敌视别人。问题儿童、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等多见于头胎儿童。 中间儿童:强烈的追求优越特性,大都雄心勃勃,有远大的抱负,不墨守成规,一般都比较干练、果断。 末生儿童:比较依赖、缺乏创造性,有强烈的自卑感。

独生子: 常常是逗人喜爱的,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为了吸引别人而形成优雅的举止,但在缺乏良好教育方法的情况

下,也会产生相反的后果。

8 父母对人格的影响

出生后头几年对人成年后的人格形成是绝对重要的 两类父母行为肯定会导致人格问题:

溺爱: 剥夺独立性、引起自卑感、自我中心

忽视:冷酷、怀疑他人、不能与他人建立温暖的关系 个体心理学简评

积极面: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社会文化学派、人本主义;国际个体心理学会及其分支组织;儿童指导、人格教育、

临床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反对泛性论,重视意识自我的作用

局限性:追求优越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单一动机:忽视了对人格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

社会兴趣的先天性:非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未触及社会的本质。

三 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精神分析的比较(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区别) 1阿德勒强调意识的作用,而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2阿德勒认为未来的目标是动力的重要源泉,而弗洛伊德认为未来目标是无关紧要的 3阿德勒以社会动机为本源,而弗洛伊德以生物动机为本源

4阿德勒对人类未来持乐观主义态度,而弗洛伊德持悲观主义态度 5阿德勒利用梦解决问题,而弗洛伊德利用梦获得潜意识的资料

6阿德勒认为在决定自己的人格上,人是自由的,而弗洛伊德是决定论者 7阿德勒轻视性的重要性,而弗洛伊德夸大性的重要性

8阿德勒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是:鼓励把生活风格臵于社会利益之上,而弗洛伊德的是挖掘被压抑的童年经验(3-5岁)

四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 荣格的人格结构论 人格结构:

意识: 自我是意识的中心,是指人的现实存在,是人的思维、情感、认知与感知觉的综合。 个体无意识:指个体发育过程中压抑的个人经历和体验 。 集体无意识:指与生俱来的知觉、情感、行为等心理要素 。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如人对黑暗的恐惧。通过遗传而来。

每个人生来就有无意识素材,而且每个人的无意识素材都基本相同。人在无意识水平所具有的相同部分,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象”(种族记忆)组成。 几种重要的原始意象(荣格称之为原型(archetypes))

原始意象 集体潜意识经常以原始意象来表达,这种原始的意象或称作“种族记忆”,荣格则称之为“原型”。

与个人的潜意识不同,集体潜意识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因为它的内容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发现。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总要外向显示,当它们在意识中不能表现时,就会在梦中、幻想中以象征的形式出现。

人格面具:指人与外部环境协调的部分,是心灵的一部分,人在不同的场合可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并不等于人有

不同的内在人格 。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 :前者指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意象,后者指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意象 阴影:蕴含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是人格中卑劣的部分。常以妖魔、鬼怪或仇敌的形象投射出来 2 人格的八种类型说

内倾思维型 :思维是内向性的。如哲学家 外倾情感型 :理智服从于情感。女性居多 内倾情感型 :情感深藏于内心,女性多见

外倾直觉型 :异想天开、喜怒无常 ,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女性多见 内倾直觉型: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如艺术家

外倾感觉型 :热衷于积累与外部世界有关的经验,但并不对事物过分地追根究底 。男人居多 内倾感觉型 :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之中 。

外倾思维型 :使客观思维上升为支配他生命的激情 。如科学家 注意:多极性、无好坏之分 3 对荣格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集体无意识 强调了人格的整体性

原型: 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在研究方法上颇具特色多种方法并用 批评:深奥难懂、离奇古怪、带有神秘性;缺乏客观性和严谨性

五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1 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自我:人格中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并非本我和超我

压迫的产物。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我是谁?”,起源于婴儿,形成于青春期之后。 自我同一性: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方面: (1)个体性:指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

(2)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and synthesis) 指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成长中的

儿童有许多零碎的自己表象,健康的自我是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 (3)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and continuity)

指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 前进

(4)社会团结感:指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2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八个阶段:

(一)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年龄段:0-1岁 特点:软弱、依赖 养育方式: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危机解决后产生的品质:希望 自我的希望品质是人际信任和健康人格的基础 (二)自主对羞怯和怀疑

年龄段:1-3岁 特点:开始有自我“意志”养育方式:保护、惩罚、限制? 危机解决后获得的品质: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