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3单元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五年级下册数学3单元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测量计算进一步理解体积公式以及利用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求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出示一个苹果,问: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

学生相互交流,汇报:

可以用橡皮泥把它包裹成长方体,算出体积后减去橡皮泥的体积;可以把它丢进盛满水的容器里利用排水法求出体积;可以把它沉入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利用升水法求出体积?

同学们这些方法太好了,我们就选择升水法来求它的体积吧。。

老师演示升水法,将一个苹果放进盛水的容器里,注意使苹果完全沉没于水中,水会上升。学生拿出装备好的学具,装入红水,红水要合适,既要浸没一个苹果又不能太满。然后分工,一人测量,一人填表,两人计算。 2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完成下表填空。课件出示下表 ○

上升前的水 上升后的水 长 宽 高 体积 (cm) (cm) (cm) (cm3) 上升那部分的 水 ③学生完成后在展示台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④观察并思考: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与苹果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交流得出,苹果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上升后水的体积-上升前水的体积 即:苹果的体积=长×宽×(水升后的高-水升前的高);或苹果的体积=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

⑤归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学生同桌互议,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将不规则物体沉入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方体水的长,宽,高,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测量时注意量出水上升前的高度和上升后的高度。利用“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这个公式来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用升水法探求苹果的体积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喜悦心情。在教学中对例6进行改编,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容器里的水也是长方体,可以量出长,宽,高来。而上升前,上升后和上升那部分水的底面积相等,体积则由高来决定。学生观察后能形成水长方体的空间感。 四、随堂小测:

1.用尺子和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测出一块橡皮泥,一个水果的体积,并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有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鱼缸,里面盛了多半缸水,水面高1.2公分,向里面放入50条金鱼后水面的高度是1.5分米,这50条金鱼占据了多大的空间?

3.在一棱长伟2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中倒入5升水,再把一块石头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15厘米,石头的体积是多少厘米? 4. 能力加速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60cm 宽35cm,里面沉入一个长方体钢块,当钢块取出时容器中水面下降了6cm,如果长方体钢块的底面积是630cm,钢块的高是多少厘米了?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除了用上升水的方法,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来吗?课后大家尝试尝试吧。

设计意图:通过“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来吗?课后大家尝试尝试吧”巧妙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方法不至一种,还有很多。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

板书设计: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方法:①先测出容器的长和宽 ② 记下放入前水的高度

③记下放入后水的高度 ④ 利用长×宽×高计算

课后反思:

案例名称: 探索图形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学生 年级:五年级 课时:1课时 主备人:张红梅 教材内容分析: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安排了“探索图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学情分析:

综合与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操作等活动中再现知识,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积极性很高,要达到使学生参与的目的,必须在活动中使每人都有活动的时间。探索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重在探索而不是规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课型:新课 教法: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好不好?

二、学习目标:

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