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讲稿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构造地质学讲稿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B窗棂构造

是一种波状起伏、沟脊相间平行排列的面状构造,通常出现在强弱岩层的接触面上,是由平行层理方向的挤压造成的。在平行层理的水平挤压过程中,强岩层拱起成脊形,这些脊形相间平行排列如同窗棱,而软弱岩层因塑 流动而以尖而窄的向形嵌入强岩层构成的窗棱间,形成如窗棱模样的构造。由于窗棱的延伸方向与中间应变轴平行,故属B型构造(图53)。

C压力影构造

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出现在低变质岩中。当岩体遭受挤压时,强硬个体(如黄铁矿、磁铁矿、砾石、化石等 )的两端通常为低压引张区,压溶物质(如SiO2,CaCO3等)迁移到引张区在硬个体旁沿最大拉伸方向生长成纤维状的影中矿物。(如石英、方解石、云母、绿泥石等)。由于纤维矿物的生长方向与最大拉伸方向一致,故属A型构造(图54)。

四、盆地 ㈠概述

从地貌上看,陆地上凡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都称盆地。盆地因构造活动或侵蚀作用而成,前者称构造盆地,后者称侵蚀盆地。构造盆地就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具有统一地质发展史、不断下降接受沉积的大陆负地形。

含油气盆地都是构造盆地,按大地构造背景,构造盆地可分台地区盆地、山间盆地和山前盆地三大类,每一大类还可进一步细分(表1)。

25

表1 盆地分类

布罗德(1965) 具前寒武系褶皱基底的盆地 地台平原 盆地 具古生界和不同时代褶皱基底的盆地 单断坳陷 张厚福(1979) 台向斜型 地台区盆地 地台区迭合型盆地 双断坳陷 与古生界褶皱带前缘坳陷有关的盆地 山前坳陷,地 台边缘盆地 过渡区古生代山前坳陷盆地 过渡区盆山前坳陷 前寒武系活化地台的山间盆地 山间古生界褶皱系的山间盆地 盆地 山间坳陷 褶古生代山间坳陷盘地 皱古生代山间断陷盆地 区盆中、新生代山间盆地 中、新生界褶皱系和 山间坳陷,中间 地 现代地槽的山间盆地 地块盆地 褶皱区中间地块盆地 地 过渡区中、新生代山前断陷盆地 过渡区中、新生代山前坳陷盆地 过渡区古生代山前断陷盆地 有关教材采用的盆地分类 地台区古生代盆地 地台区中、新生代坳陷盆地 地台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山前盆地 与后古生界褶皱带山前坳陷有关的盆地 地壳中的构造盆地是油气成生的主要场所,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致破坏都与盆地的沉积史、有机质演化史、构造活动史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盆地由于其演化史有较大差异,所以油气聚集规律也不相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68%的大油田都分布在地台区盆地中,18.5%分布在山前盆地,13.5%分布在山间盆地,而绝大部分气田(92%)都集中在地台盆地。

㈡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和特点

我国含油、气盆地是在中国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据统计,我国陆上中新生界沉积盆地共有236个,其中面积大于10万km2的盆地有9个,它们是塔里木、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四川、柴达木、准噶尔、藏北和二连盆地,总面积208万km2;面积10—1万km2的有40个,总面积101万km2;面积1—0.1万km2的有119

222

个,总面积41万km;面积小于0.1万km的有68个,总面积3.5万km(表2、图55)。从图和表中可看出,其中所列的38个主要含油气盆地有14个属台地区,属褶皱区(山间)和过渡区(山前)的含油气盆地共24个。

受大地构造背景控制,我国东、西部的含油气盆地有着不同的地质特征。东部地区处于引张应力作用区,总的构造格局以北东向大型隆起和坳陷相间排列为主体。该

26

区沉降中心自西向东有规律地转移,西侧(鄂尔多斯及四川盆地)中生界和二迭系为主要生产层,东侧(松辽和渤海湾盆地)白垩系、下第三系为主要生产层,再向东到海域,则上第三系为主要生产层。东部地区中,新生代的地壳运动以断块差异升降活动为主要形式,断裂控制了大的坳陷和隆起,而且也影响着盆地内次一级构造的形成,多凸、多凹、多断块是东部盆地的主要特点。西部地区处于挤压作用区,总的构造格局以北西西向及近东西的海西褶皱及褶皱带中所夹的中间地块沉积坳陷为主体。含油气盆地被地槽褶皱系所包围,近地槽边缘沉积厚、褶皱较强烈;向坳陷内部,沉积厚度变薄,褶皱趋弱。

27

表2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及可能含油气盆地概况表

序号 1 2 3 4 5 盆地名称 松辽盆地 三江盆地 海拉尔盆地 阜新盆地 渤海湾盆地 面积 (KM) 26万 2万± 2万± ﹤5千± 20万 2基底 PZ变质岩 PZ变质岩 PZ变质岩 盖层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生界 古、中、新生界 含油层位 K1 R.O.∈.Z 盆地构造性质(盆地类型) 褶皱区内古生代中间地块盆地 褶皱区内古生代山间盆地 褶皱区内古生代山间盆地 地盾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地台区古生代盆地上迭合了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前Zn结晶灰岩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南海 豫皖盆地 胶莱盆地 南襄盆地 江汉盆地 源陵盆地 湘赣浙皖诸盆地 三水盆地 茂名盆地 北部湾盆地 珠江口盆地 莺歌海盆地 东海盆地 黄海盆地 二连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黔桂盆地 滇东盆地 8万 5万 1.7万 7.9万 4万 14万 6万 40万 38万 32万 23万 Pt1结晶基岩 Pt1变质基岩 MZ花岗岩 PZ变质岩 MZ褶皱 Pt1变质岩 An结晶岩 Pt1结晶岩 古、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古、新生界 古、新生界 Z、古、中生界 Z、古、中生界 古、中生界 古、中生界 R R R 地台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地盾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地盾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地台区新生代断陷盆地 地台区中、新生代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内断陷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山间断陷盆地 R(油页岩) 古生代褶皱区山间断陷盆地 N R R R R.T J.K T.J.R.Z J.T 古生代褶皱区山间断陷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向新生代褶皱区过渡地带的断陷盆地 新生代褶皱区山前坳陷盆地 地台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内断陷盆地 地台区中生代坳陷盆地 地台区坳陷盆地(多旋回) 地台区古生代盆地 地台区古生代盆地 24 25 26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楚雄诸盆地 阿拉善盆地 潮水盆地 民和盆地 柴达木盆地 藏南盆地 吐鲁番盆地 藏北盆地 库木库里盆地 日喀则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塔城盆地 伊犁盆地 3万 12万 4万 16万 56万 13万 Pt1变质岩 PZ褶皱 PZ褶皱 PZ褶皱 Ac.Pt结晶岩 PZ褶皱 中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古—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中、新生界 D—N J—N 古—新生界 古—新生界 古—新生界 古—新生界 28

J.K R.K.S K.J K.J R K.J R R.J.P.C R.J.T.P 中生代褶皱区山间断陷盆地 地盾上的中、新生代坳陷盆地 地盾上中、新生代坳陷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山前坳陷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山间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中间地块盆地 喜玛拉雅褶皱区山间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山间盆地 古生代地台或古老地块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山间盆地 喜玛拉雅褶皱区山间盆地 古生代地台区中、新生代山前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中间地块盆地及中、新生代山前坳陷 古生代褶皱区山间盆地 古生代褶皱区山间盆地 27 酒泉—民乐盆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