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讲稿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构造地质学讲稿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5

地质构造操作题

一、在某层面构造图上,求P井处该层面的地层产状

操作步骤:

1.过P点作辅助等高线。(图1虚线所圈)

2.过P点作辅助等高线的切线EF,EF即为P井处的地层走向线,量取EF与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即为走向线方位角。

3.过P点作EF的垂线,交上下相邻两条等高线于A、B,AB即为倾斜线的水平投影,AB的指向即为倾向,量取AB与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就是倾向方位角。 4.过A点作AC平行于EF,取AC的长度为A、B两点的高差(按比例画出),连接BC,组成直角三角形BAC,则∠ABC为该层面在P井处的地层倾角。

46

二、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的真厚度及岩层真倾角

欲求岩层真厚度和真倾角,可通过求岩层在倾向上的水平厚度及铅直厚度的方法,作三角形量取。

操作步骤:

1.在图2a上连接上层面与300m等高线的两个交点Ⅰ、Ⅰ',ⅠⅠ'为上层面300m高的走向线。同样连接ⅡⅡ'、Ⅲ Ⅲ',ⅡⅡ'为下层面300m高的走向线;Ⅲ Ⅲ'为下层面350m高的走向线。

2.过上层面与400m等高线的交点E,作EF平行ⅡⅡ',则EF为上层面400m高的走向线。

3.ⅠⅠ'、ⅡⅡ'、Ⅲ Ⅲ'、EF为四条平行的走向线,作它们的垂线,分别交于A、D、B、C。

4.AD为上下层面两条等高的走向线在倾向线上的两个交点,其长度即为岩层在倾向上的水平厚度。

5.C点是上、下层面不同高度等高线上一点的投影重合点,其高差即为岩层的铅直厚度。对于上层面来说其高度为400m,对于下层面来说可用比例法求取。见图2a,设?为BC两点之间的高程差则和5mm,所以X?5mm?50m2mm?125mBD(350?300)m?BCX,BD、BC从图上量出分别为2mm

对于下层面来说,C点的高程应为B的高程减去X即350m-125m=225m

所以岩层的铅直厚度等于400m-225m=175m

6.以水平厚度AD长为一条直角边,过A作AD的垂线,截取AP长为岩层的铅直厚度,组成直角三角形DAP,则∠ADP为岩层真倾角。过A作DP的垂线交于H,AH即岩层的真厚度,见图2b。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