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桃花源记》(附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桃花源记》(附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会一涧之水而环之( ) .(2)窥其底(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两段中都提到了“无……之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解析] C “间”是多音字,此处应读“jiàn”。 2.(1)类 (2)做记号 (3)竟然,居然 (4)邀请

3.[解析] B 要注意古今义,“交通”的古义为“交错相通”。 4.A

5.(1)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村里的人对他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这里的情况)。” 6.[解析] 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 [答案] 前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赋税徭役繁重。在国家濒临灭亡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辞官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对当时政权不满,对现实社会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答案]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8.[解析] D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项,“柳暗花明”不是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较阅读

1.[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如“交通”。 [答案] (1)开阔的样子 (2)交错相通 (3)迁徙 (4)使……变小

2.[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语,如“尽”“望”“闻”等,补充省略的部分,使句子通顺。

[答案] (1)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意对即可)

3.[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要根据同一类别内其中一篇文章的提示语言,找到另一篇文章中和它相似的语句。

[答案] 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甘其食 ③安其居 ④乐其俗 [参考译文]

[乙]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却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们;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4.[解析] C A项,第一个“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第二个“异”是“不同”的意思;B项,第一个“舍”是“舍弃”的意思,第二个“舍”是“房屋”的意思;C项,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D项,第一个“道”是“说”的意思,第二个“道”是“准则”的意思。

5.[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译,二是意译。能直译尽量直译,不能直译处才可意译。翻译首先要求忠实于原文,要准确;其次要求翻译得通顺且有文采。此题直译即可。注意“无论”一词的意思。

[答案]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中心,首先要通读文章,理清主要内容;其次要把文段中体现出的社会特点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作对比,作者的社会理想就明显了。

[答案] 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7.[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的能力。这道题难度不大,只要能读懂文章,大致理解语段的意思,就能概括出两个地点的特点,把它们的特点加以对比,就可以找出它们的相似点。

[答案]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前进,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再从山的左侧出来,蹚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课外阅读

1.(1)休息 (2)还

2.(1)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这里没有什么君王。 (2)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村里鸡犬相互鸣吠。 3.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安宁、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4.《桃花源记》有传奇色彩,富有小说情调;《桃花源诗》意蕴深远。《桃花源记》以渔人之眼展现桃源,对桃源社会并不了解;《桃花源诗》则以诗人之眼观照桃源,对桃源作深入揭示,表达对桃源的认同与追求。《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为一整体,《桃花源记》是缘起,《桃花源诗》是本体。

[参考译文]

桃源人相勉努力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各归所居休息。桑竹采用犹有余荫,五谷能够及时种植。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这里没有什么君王。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村里鸡犬互相鸣吠。礼法、服制还保持古风,古老的美德得到保持。孩子们在天真活泼地唱歌,头发斑白的老人欢喜地游玩。桃源人从草木的荣发与凋落,知道春秋之变化。虽没有岁历的推算记载,四季却也分得清楚。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哪里用得上什么智巧呢。从秦到晋,桃源隐没数百年,今日向世人显露神仙般的境界。桃源和世间毕竟不同,所以只显露一下便又深深隐蔽起来。试问世人,你们又怎能了解尘世之外的人间呢?我愿意乘着轻风高飞远举,寻找与我志趣投合的人们啊。

5.[解析] C “笼之状”意为“石笼山的形状”,作主语,不能分开。正确的划分为“笼之状/类巨槽”。

6.(1)汇聚 (2)观察

7.(1)涧水中没有泥沙,水都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 8.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水清、石洁的特点。 [参考译文]

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六七寻宽,涧水在石头中间流淌,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水都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的像是人挖成的石臼,有的像是仰倒的石槽,有的像是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的,很是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

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的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宽只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察看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