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表A18 地裂缝分类表

类别 主导因素 动力类型 33

分 类 名 称 采空区塌陷地裂缝 采水、采油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裂缝 人类活动作用为主 非 构 造 地 裂 缝 自然外营力作用为主 各种工程活动 人为崩塌、滑坡地裂缝 地面负重下沉地裂缝 强烈爆炸或机械振动地裂缝 膨胀土地裂缝 黄土湿陷地裂缝 特殊土变形 冻土和盐丘地裂缝 干旱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 自然重力作用 自然崩塌、滑坡地裂缝 速滑地裂缝—地震构造地裂缝 构 造 地 裂 缝 区域微破裂开启 黄土喀斯特陷落型地裂缝 自然内营力作用为主 断层运动 蠕滑地裂缝 地震产生的地裂缝 土层构造节理开启型地裂缝

表A19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表

地壳稳定性分级 编 号 依据 指标 地震震级(M) 地震烈度(Ι) 地震地面最大加速度(amax) 地震地面最大速度(Vmax)cm/s 参考 指标 发震(M>5)周期 断层活动速率(mm/a) 现代地壳升降速度(mm/a) 现代地壳表层 δx /δy比值 注:① δx—水平应力,δy—垂直应力;

极不稳定 Ⅴ M≥7 1/2 Ι≥10 >0.6g >32 <100a >10 >2 >3 稳 定 Ⅰ M<4 Ι≤5 <0.05g <2 >50万a <0.01 基本稳定 Ⅱ 4≤M<5 6 0.05g—0.1g 2—4 次不稳定 Ⅲ 5≤M<6 7 0.1—0.2g 4—8 不 稳 定 Ⅳ 6≤M<7 1/2 8—10 0.2—0.6g 8——32 50—1.1万a 11000—1000a 1000—100a 0.01—0.1 <0.1 <1

0.1—1 0.1—0.5 1—2 1—10 0.5—2 2—3 ②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评价项目强弱等级(分四级)划分时,表中“极不稳定级”划为第Ⅳ级。

34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表A20 旅游景观资源类型表

类 型 地文景观类 水域风光类 生物景观类

种 类 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地质灾害遗迹、名山、火山熔岩景观、蚀余景观、奇特与象形山石、沙(砾石)滩、小型岛屿、洞穴等。 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现代冰川等。 树林、古树名木、珍稀动植物、草原、原生动物栖息地等。

表A21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

灾情和危害程度分级 一般级(轻) 较大级(中) 重大级(重) 特大级(特重) 死亡人数(人) <3 3~10 10~30 >30

受威胁人数(人) <10 10~100 100~1000 >1000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100 100~300 300~1000 >1000 注:① 灾情分级,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分级名称采用一般级、较大级、

重大级和特大级;

② 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或预评估的“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分级名称采用轻级、中级、重级和特重级。

表A22 地质灾害规模等级划分标准表

灾害等级 灾 种 指 标 崩塌 滑坡 体积(104m3) 体积(104m3) 体积(104m3) 泥石流 流域面积(km2) 岩溶塌陷及 采空塌陷 地裂缝 影响范围(km2) 影响范围(km2) 沉降面积(km2) 地面沉降 累计沉降量(m) 海水入侵 入侵范围(km2) >2.0 >500 >200 >20 >10 >1000 特大型

小 型 大 型 中 型 1~10 10~100 5~1 20~2 10~1 5~1 50~100 1.0~0.5 100~10 >100 >1000 >50 10~100 100~1000 50~5 200~20 20~10 10~5 100~1000 2.0~1.0 500~100 <1 <10 <1 <2 <1 <1 <50 <0.5 <10

注:① 泥石流规模等级指标中:体积,指固体物质一次冲出量;流域面积,主要在1:25万调查时采用;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② 泥石流和地面沉降规模等级的两个指标不在同一级次时, 按从高原则确定。

35

A23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有关评价项目(因子)强弱等级,可按表A23—1、2、3、4、5、6、7、8划分。

A23—1 地形切割强度分级表

地形切割强度分级 切割指数Ic Ⅰ <200m Ⅱ

Ⅲ 500~1000m

Ⅳ >1000m 200~500m 注:地形切割指数Ic,为每100km2范围内,地形相对高差值(m)。

A23—2 年降雨(水)量优劣等级分级表

>1400 <400 Ⅳ

1000~1200 年降雨(水)量 (mm) 800~1000 800~600 优劣等级 Ⅰ Ⅱ 1200~1400 600~400 Ⅲ 注:降雨(水)量>1400mm易成大暴雨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400mm为干旱。

A23—3 气温等级划分表

年均气温(℃) 等 级 年大于 10℃天数 <6 Ⅳ <50 6~10 Ⅲ 50~100 10~14 Ⅱ 100~170

22~26 Ⅲ 240~285 >26 Ⅳ 285~360 14~18 Ⅰ 170~220 18~22 Ⅱ 220~240

注:年均气温和年大于10℃天数两项,可选择其中1项,确定等级。

A23—4 城镇建设工程强度分级表强度分级 人口密度(人/km2) Ⅰ <10 Ⅱ 10~100 Ⅳ >1000 Ⅲ 100~1000

A23—5 交通工程强度分级表

强度分级 交通网密度系数 Ⅰ <0.02

Ⅳ >2.0 Ⅱ 0.02~0.5 Ⅲ 0.5~2.0 注:交通网密度系数,为每10 km2范围内公路长度值(km数)。公路长度以二级公路为标准,一级公路按加倍计算,高速公路和铁路

按3倍计算。

A23—6 矿山工程强度分级表

强度分级 矿山密度 Ⅰ <1 Ⅱ 1~5

Ⅳ >10 Ⅲ 5~10 注:矿山密度,按矿山坑(露天)口(地下)每100km2范围内的个数划分。矿山坑口个数以年开挖矿石量1万t以下的坑口为标准。

36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对大中型坑口,按开挖量1~10万t、10~100万t和>100万t,分别以2,4,8倍数计算。

A23—7 水库工程密度分级表

密度分级 水库密度 Ⅰ <2 Ⅱ 2~4

Ⅳ >8 Ⅲ 4~8 注:水库密度分级,按每1000km2范围内库容1000万m3以下的小型水库个数为标准。对大中型水库,按库容1000万m3~1亿m3、1

亿m3~10亿m3和>10亿m3,分别以2,4,8倍数计算。

A23—8 堤防、渠道工程密度分级表

密度分级 堤防、渠道密度 Ⅰ <0.02 Ⅱ 0.02~0.5

Ⅳ >2.0

Ⅲ 0.5~2.0 注:堤防、渠道密度分级,按每10km2范围内堤防、渠道长度公里数计算。

表A24 常用物探方法及其应用范围物 探 方 法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浅层折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瑞利波法、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综合测井、声波透视、无线电波透视、测氡法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自然电场法、音频大地电场法、浅层反射波法、天然交变电场法、地温法、同位素示踪法、地面和井中地质雷达、电导成像系统、井中CT 声波透视法、无线电波透视法、音频大地电场法、浅层高分辩率纵波反射法 电剖面法、高密度电法、激发极化电场法、自然电场法、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同位素示踪法、电测井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激发激化法、地质雷达、电测井、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法、井中CT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瞬变电磁法、浅层折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地质雷达、磁法、重力法、综合测井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自然电场法、浅层折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地质雷达、磁法、重力法、综合测井法、无线电波透视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自然电场法、音频大地电场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反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瑞利波法、地质雷达、综合测井、 静电α卡法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法、浅层折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电测井、同位素示踪测井、静电α卡法 查明含水层分布、厚度及埋深 查明断层位置、产状 查明岩溶塌陷范围,隐伏洞穴范围、形状、充填情况、埋藏深度,矿山采空区位置与范围 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范围、厚度和结构

应 用 范 围 查明地裂缝位置、深度 查明堤坝裂缝、洞穴、塌陷、渗透变形位置 查明古河道、古冲积扇位置、范围 查明海水入侵范围,咸水、淡水分界面 查明覆盖层厚度和基岩面埋深 查明不同岩性分层界面、风化带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