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课 题 课 型 授课教师 工作单位 弹力 新授概念课、实验操作课 (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实验操作课,本节内容有:弹性、塑形,弹力,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涉及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转换法。“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学生学习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和浮力等后续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册教材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对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1)已经有了八年级上册物理的学习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多种物理探究方法,有一定的关于弹性、塑性知识的生活体验。 (2)学生已经全面得学习了力的知识,包括对力的体验、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有了学习本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①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②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知障碍点: 对弹力、压力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不能有意识地用力的知识对弹力形成由浅入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依据本节教材与后续知识的联系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体的弹性与塑性: 2、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是弹力: 3、知道什么是压力,在头脑中构建压力的概念: 4、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5、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弹力的存在,分析弹力的由来,弹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说明:虽然《课标》对弹力的要求是了解, 教科书没有对弹力由来、弹力的三要素过多的分析,但我认为在学生学习力的基础上,有能力完成,而且会使课堂内容更充实,提高学生能力,加深对力的理解,对后续学习也有帮助。) 2、通过感知弹簧在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量越大,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并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 3、突破难点的过程,实际是演示解决困难的方法给学生,对提高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自己制作测力计,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的喜悦; 2、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测量各种力,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体会科学探究严谨和实事求是的魅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构建压力的概念 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1)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及心理特点; (2)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 (3)依据后续学习的需要,例如学习重力、摩擦力都要用到弹簧测力计;学习摩擦力、压强都要用到压力的知识。 (4)根据历年中考重点来确定。 教 法 本课内容特点是难易结合,为贯彻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我采用下列教学方法,但是,教无定法,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对于非难点,我采用由学生分组自主合作学习,老师巡回指导、启发诱导、点拨释疑。 对于难点内容,我采用化整为零、架桥铺路、提问助答、动手操作的方法。 对于重点内容,我还采用学生实验、拓展实验、练习反馈的方法加以巩固。 学 法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八年级学生心理上充满着求知的渴望,所以这节课,我本着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流程示意 3

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检测,巩固升华——课堂小结,构建体系——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