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棉坯布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纯棉坯布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纯棉坯布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来,全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区域经济为支撑,围绕服装产业链发展,魏桥、即发、如意、鲁泰、兰雁、绮丽、新郎、桑莎、青岛、威海等重点纺织服装园区已颇具规模。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认并授牌的“即墨中国针织名城”、“昌邑中国印染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海阳中国毛衫名城”、“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邹平中国棉纺织名城”、“胶南王台镇中国纺织机械名镇”、“周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和“郯城中国男装服装名城”等9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名城、名镇在当地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全省纺织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产品开发成绩显著,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以来,围绕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延伸配套,科技进步和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全行业已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36个,其中国家级2个(如意、即发);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10个。获国家发明专利7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中国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7项、四等奖10项;7家企业被评为中国纺织科技型企业(兰雁、鲁泰、喜盈门、德棉、海龙、同大、烟台氨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41项;获桑麻纺织科技奖4项、陈维稷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六是全行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国的位次有所提升。 与“十五”末相比,我省纱、布产量由全国同行业第2位提升为第1

13

纯棉坯布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位;化学纤维产量由全国同行业第6位提升为第3位。2015年,我省纱、布、绒线、浆粕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针棉织品折纱、粘胶纤维产量居全国第2位;合成纤维、呢绒、针织和羽绒服装产量均居国内第3位;印染布、梭织服装、帘子布产量居国内第4位。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2013~2014年度中国纺织全行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我省纺织企业占有16席,其中魏桥创业集团名列第1位;在2011~2012年度中国纺织各行业竞争力排名中,棉纺行业前20强中我省占有7席,毛纺、印染和化纤行业前10强中我省各占有2席,针织行业前10强中我省占有1席;在全国棉纺、印染、毛纺、针织、化纤、纺机行业销售收入50强企业中,我省分别占有13、3、3、7、5、4席。

2.2.3 某某县棉纺织发展特点及当前形势

某某县纺织业从建国到现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发展、繁荣、低谷、再发展的几个历程。截止到目前,已经形成棉纺、织布、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毛纺等几个门类,具有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和快速发展的基础,为发展某某县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2013年底,某某县共有纺织工业企业37家,实现销售收入135730.32万元,利税7446.55万元,利润2523.88万元。其中纺纱企业18家,生产规模达到40.57万锭;织布企业8个,年产各种坯布4540万米;服装企业2个,年产服装33万件(套);家用纺织企业2家,年产家用纺织用品1960吨;产业用纺织品企业2个,年产产业用布280万米;其他

14

纯棉坯布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类企业5个,年加工羊绒7900吨、年产包装袋900万个。2013年底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4家,实现销售收入118005万元,利税6887万元,利润2346.1万元。2014年在建项目26个,新增企业18家。其中纺纱项目13个,年新增36.6万锭,新增企业10家;织布项目6个,年新增生产能力2800万米,新增企业3家;印染项目1个,新增生产能力1500吨;服装项目5个,年新增生产能力2160.72万件(套),新增企业4家;家用纺织项目1个,年新增生产能力300万条毛巾,新增企业1家。

主要特点: 一是“品牌”效应逐步形成。某某县纺织工业已逐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产品,如百隆公司的彩色纱、麻灰纱、金牛纺织公司的白坯布和色坯布、恒信巾业的提花毛巾,都能实现80%以上的出口,获得了良好的企业信誉。二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全县高支纱、自动络筒机的比重逐步增大,精梳纱锭占40%,产品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织布、服装、产业用纺织、毛纺等行业逐步发展壮大。三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职工素质有较大提高。尤其是百隆、金牛、恒信巾业等国内、省内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的介入,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强有力地冲击了我县纺织业的管理体制。四是企业信誉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在目前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化、法制化的社会氛围中,在中国市场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信誉是企业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对外经济往来中,都能把诚信做为立身之本。

15

纯棉坯布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由于某某县纺织工业底子薄,受历史和客观条件限制,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在行业结构:我县精深加工能力偏低、终端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皮棉、棉纱、棉布只作为原料源源不断地销往县外、国外,而我县所需的各种原料大多需从外地购进;民营纺织企业从事纺纱生产的增多,产品趋同性强,织造环节发展较慢,产业衔接度不高,且缺乏品牌支撑;与市场规则不完善以及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二是在产品结构:名、优、特产品少,除百隆公司的“BROS”品牌、恒信巾业的提花毛巾外,其它企业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高知名度、市场覆盖面大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三是在工业布局:全县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过剩,设备大量闲置,棉纺企业除百隆公司外规模都在5万纱锭以下,服装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棉花加工能力大于棉纺能力,棉纺能力大于织造能力,织造能力大于印染、服装后加工能力。小而散、大头在外的格局,制约着我县纺织行业扩大知名度和拓宽市场。四是在技术装备上:尽管我县纺织企业技术装备在近几年不断提高,但与国内先进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国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壁垒力度加大,不限价而限量出口,即使是我县国内最先进的细纱设备也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多数企业缺乏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五是在政策影响:入世后虽然歧视性的配额体制将按时间逐步解体,但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高增长的新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