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部编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答案】 (1)穗;diàn;苞 (2)比喻

(3)忍俊不禁;?

【解析】【分析】(1)“穗”,指的禾本植物聚生在茎的顶端的花和果实,注意偏旁容易写错;“淀”读音为diàn,不要误读为zhàn;“苞”不要误写为“包”。

(2)题划线句把“盛开的花”比作了“张满了的帆”“笑容”,这是比喻的修辞。

(3)“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用在此处来形容笑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含苞待放的情态;“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这是作者看到花苞之后产生的疑问,故应用问号。

故答案为:⑴穗;diàn;苞;⑵比喻; ⑶忍俊不禁 ?

【点评】⑴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

⑵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对秀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运用知识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考生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结合上下文进行辨析。

7.按要求完成小题。

(1)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B.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下列不属于谦辞的是( ) A.舍弟 B.小生 C.鄙人 D.相公

(3)酒杯,用来饮酒的器具。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酒杯的称呼,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蛊、角、壶、酌、钟、爵、杯等。 【答案】 (1)A (2)D

(3)觥;白;斗(樽)

【解析】【分析】(1)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据此可知A不是对偶句,“晨”时间名词,而“客”是人物名词。BCD属于对偶。 (2) ABC属于谦称,D相公:古代妻子对丈夫的敬称 。

(3)根据平时对文化常识的积累答题,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尊”,“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这些都是古代酒杯的称呼。 故答案为:⑴A;⑵D;

⑶觥;白;斗(樽)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对偶修辞手法的能力。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敬辞和谦称的理解辨析能力。敬辞谦称很多,多冠于词头,①、敬辞前缀:屈老俯光请,雅芳拜华令; 叨玉垂大贤,高贵恭惠奉。②、谦称前缀:愚家小敝浅,鄙舍老贱寒。 拙陋不敢管,窃劳寡奴犬。记住这些,就容易判断了。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8.学校举行“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到如下材料,请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金木水火土相和产生世界万物,酸甜苦辣成调和形成各种渔味,商角微羽和奏出优美音乐。相反,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只有种味道称不上美食。只有允许多种多样的事物、思想、观念存在,才能形成繁荣向上的局面,否则便陷入单调、乏味、僵化的境地。 材料二: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圣人则提醒我们这种“好好先生”,其实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公道,不伸张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一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金木水火土相和产生世界万物,酸甜苦辣咸调和形成各种滋味,宫商角徵羽和鸣奏出优美音乐。

(2)依次填入材料二横线上的四句话,正确的排序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世人往往喜欢这种人 ②这种人处处讨好人而不得罪人 ③乡愿,指乡里中的“老好人

④实际上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同于流俗

【答案】 (1)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气势,突出了“和”的重要作用。 (2)③②④①

【解析】【分析】(1)画线句由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组成,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突出了“和”的重要作用。

(2)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可知③句承接横线前的句子,解释了“乡愿”的含义,应放在第一位。②句的“这种人”与③句相接,写出了“老好人”的行为,应放在第二位。①句是对前边内容的总结,且与横线后的句子形成对比,应放在第四位,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语序

为:③②④①。

故答案为:⑴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气势,突出了“和”的重要作用。 ⑵③②④①。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此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

⑵本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9.阅读“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回答问题。

(1)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2)选文第二段中引述传说有什么作用?

(3)赏析选文第三段中的“卖弄”一词。

(4)有人说选文最后一段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1)主要叙写“我”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用“我”在各拉丹冬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来衬托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

(2)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的现象显得迷离有趣;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让读者好奇作者“领教”了什么。

(3)“卖弄”一词在这里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高高在上,无所不能。

(4)不同意。写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写摔了一跤受伤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引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景观壮美,让人叹服畏惧。

【解析】【分析】(1)概括段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主要叙写“我”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写法上: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用“我”在各拉丹冬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来衬托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

(2)“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过于恭顺、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这些词句内容上: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的现象显得迷离有趣;结构上的作用: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让读者好奇作者“领教”了什么。 (3)理解词义,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卖弄”原意是指恃恩弄权;夸耀、显露本事。在这里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高高在上,无所不能。

(4)首先判断这一段不多余,不能删去。“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引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景观壮美,让人叹服畏惧。

故答案为:(1)主要叙写“我”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用“我”在各拉丹冬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来衬托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

(2)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的现象显得迷离有趣;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让读者好奇作者“领教”了什么。

(3)“卖弄”一词在这里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高高在上,无所不能。

(4)不同意。写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写摔了一跤受伤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引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景观壮美,让人叹服畏惧。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通读语段,注意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串连起来,就是文段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作答,中间段落一般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既要准确判断,又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10.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下面的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答案】 (1)夸张。突出从军之久。

(2)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以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解析】【分析】(1)古代有一句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从军到八十岁很显然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从军时间之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老翁回到家里,看到家里一片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