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育心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在个别差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嗣后历代有不少学者继承并发展了性习论的观点,如王廷相既肯定“天赋相近”,又提出了“凡人之性成于习”的命题;且进一步指出,即使“父母兄弟之亲”,其心理的个别差异也不可能由遗传决定,只不过是“积习捻熟然耳”。王夫之认为,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时、位,因而在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并且提出了“性日生日成”说,认为人性是“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

性习论克服了气禀论和习染论各自的片面性,较全面、辩证地考察了个别差异的形成问题。正因为如此,性习论就成为我国传统心理思想史上影响最大、学术价值最高、与现代科学心理学理论最接近的一种观点。

二、关于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个别差异的认识与研究,可以追溯到孔子所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孔子考察了智力、能力、性格、志向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孟子对个别差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段话的含义非常深刻:(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各不相同,个别差异具有普遍性;(2)心理的个别差异更加明显、更加突出;(3)个别差异是可以测量的。桓谭对个别差异的认识则具有更大的价值,他说:“凡人耳目所闻见,心意所知识,性情所好恶,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务焉。若材能有大小,智略有深浅,听明有暗照,质行有薄厚,亦则异度焉。”他不仅指出了人的心理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即所谓“同务”,而且还揭示了人的心理具有差别性。即所谓“异度”。总之,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学者看来,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无论是低等的动植物还是高等的人类,都存在着差异;差异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据此,他们得出了“天下之物”“直无一同者”、“天下之人心”“直无一同者”的结论。

因材施教是以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为基础而提出的一条教育(包括教学)原则。它滥觞于孔子的教育实践。但孔子未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二程”和朱熹从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如二程说:“圣人教人,各因其材。”朱熹亦云:“圣贤施教人,各因其材。”后世通行的因材施教这一概念便导源于此。

张载在总结自己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颇有价值的看法:第一,教育应当“尽人之材”。即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和顾及他们的接受能力。第二,教育学生既要考虑内容的“难易”,又要考虑学生才资的“美恶”。第三,教人要“当其可,乘其间”。“当其可”,意思是当学生在知识上、心理上达到了可以接受某一种或某一阶段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乘其间”,意思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上、心理上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育原则。一般地说,作为教学原则的因材施教是以学生智力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其意即对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要求。后世很多学者都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和做法。

一般地说,作为教育原则的因材施教是以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如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冉求问时孔子回答说:“行之。”子路问时,他却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当时在场的公西华有些疑惑,便请问老师为什么同一问题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好勇过人,遇事莽撞,所以应当给他泼点冷水,让他及早打退堂鼓;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所以便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马上行动。

教育心理学 第4章 智力差异(1) WiseMedia 璧合

智力差异是心理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差异心理学中研究最多、资料最丰富的一个领域。

一、智力差异概述 (一)智力的性质

智力是人的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机能。心理学家对它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对智力的性质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界说:(1)智力是一种适应新情境的能力;(2)智力是一种学习能力;(3)智力是指抽象的思维能力;(4)智力是一个人能为着某些目标而行动、能理智地思考和有效地适应环境这三种能力的综合表现;(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东西,也就是解决某种智力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则认为,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以抽家思维能力为核心。

把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种潜能是较为合适的,智力发展就是这种潜能得到发挥的过程。智力无疑与人的先天禀赋有关,但每个人在有利的环境下都可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而从先天禀赋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来看,智力问题是一个差异问题。

(二)智力差异的表现形式

智力差异可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的智力差异。我们平时说某人聪明,某人迟钝;某人擅长抽象思维,某人擅长形象思维,这些都属于智力的个体差异范畴。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它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等。这里主要讨论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上,又可表现在智力结构的不同上,还可表现在智力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是智力差异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常用智商表示。根据智商高低,可将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智力发展水平差异研究也可分为智力超常儿童研究、智力正常儿童研究和智力低常儿童研究三个领域。

智力结构差异是指由于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和组合形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和特殊才能。

智力发展与成熟的早晚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早熟、中年成才和大器晚成等方面。智力早熟是指人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凡的智力。例如,我国唐朝王勃6岁就善于文辞,少年时写出了著名的《滕王阁序》;美国的诺伯特·维纳3岁会阅读,14岁毕业于哈佛大学,成为控制论的创始人。大部分人都属中年成才。研究表明,30—45岁是人的智力最佳年龄段,是创造发明和对社会贡献的高峰时期。也有一些人的优异才能表现较晚,称为“大器晚成”。例如,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后才表现出他的绘画才能;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是40多岁后才显示出超人的才华。

(三)智力差异的成因

人的智力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调查了1768—1868一百年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以及科学家共977人的家谱后,出版了《遗传与天才》(1869)一书,断言天才是遗传的。有些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智力差异是由后天的环境教育决定的,他们用“狼孩”等被野兽掠去哺育的儿童作为典型的说明依据。但是多数人认为,对智力差异的原因分析,不能以单因果论的方法论去说明遗传与环境谁起决定作用的问题,主张遗传所赋予智力方面的发展还需视人所处的环境和人同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而定,个体的智力差异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智力水平差异

智力水平差异是指个体之间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一)智力发展的常态分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呈常态分布的(见图2—1),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低,而大部分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为了衡量智力发展的水平,心理学家引进了智商这一概念。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最初智商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后再乘以100计算而得,现在一般改用离差智商。根据智力测验的有关资料,我们按照智商可将人的智力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见图2—1、表2—1)。从表2—1中可以看到,智力超常和低常的各占2.2%,智力优秀和偏低的各占6.7%,智力中上和中下的各占16.1%,智力中等的人数比率最高,占50%。

表2—1

智力等级的分布

┏━━━━━━━┳━━━━━━━┳━━━━━━┓ ┃IQ┃智力等级┃百分比┃

┣━━━━━━━╋━━━━━━━╋━━━━━━┫ ┃130以上┃超常┃2.2┃ ┃120—129┃优秀┃6.7┃ ┃110—119┃中上┃16.1┃ ┃90—109┃中等┃50.0┃ ┃80—89┃中下┃16.1┃ ┃70—79┃偏低┃6.7┃ ┃70以上┃低常┃2.2┃

┗━━━━━━━┻━━━━━━━┻━━━━━━┛

处在智力分布两个极端的超常和低常儿童,虽然他们人数比例较低,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具有与一般儿童显著不同的特点,常常引起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

(二)智力低常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智力低常多数是由遗传、疾病、损伤等原因造成的。智力低常可分为若干等级,较早采用的名称是“迟钝”(智商在50—69)、“愚笨”(智商在25—49)、“白痴”(智商在25以下)。近年来采用的名称分别是“轻度的”、“中度的”和“重度的”智力低常。

1.轻度的智力低常

智力低常儿童中多数人属轻度智力低常。他们生活能够自理,成年后也能从事简单的劳动,有连贯的语言,但是学习有困难。这些儿童的智力有如下特点:(1)知觉方面。知觉的速度缓慢,范围狭窄,内容笼统、贫乏。(2)记忆方面。识记缓慢,遗忘快,再现不正确。(3)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较迟,发展慢,词汇贫乏,意义含糊,缺乏连贯性。(4)思维方面。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只能认识客体的表面特点,缺乏概括能力,很难形成抽象概念,数概念差,计算困难。

轻度智力低常儿童是可以教育的。通过特殊教育,他们在较大年龄时可以掌握小学程度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原来主张在特殊学校或班级中进行。如有些地区设立的育能院等。近年来有一种新的趋势,主张应让这些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在正常学校的正常班级或特殊班中接受教育,同时配备特殊教育教师加强辅导。根据这些儿童智力低下的实际情况,教师应细心发掘其兴趣或特长,利用感官从手工、劳技、文体等具体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习;让他们担任能够胜任的工作,以便获得成功的快乐,恢复其自信心;在对他们传授最基本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训练他们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自食其力,为社会作贡献。

2.中度的智力低常

这些儿童的智力缺陷较严重,其特征是:只能掌握简单的生活用语,吐字不清,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动作基本正常或部分有障碍,生活能半自理;很难掌握抽象概念,人学学习有明显困难。通过适当训练,这些儿童可以生活自理,但一般不能参加工作。

3.重度的智力低常

这类儿童不会说话,只会发出不成句的个别单词,也不会数数;情感反应很原始,受到刺激只能叫喊或发怒;动作也不正常,除摆头、叫喊或走动外,不能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也不知躲避危险。这类儿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成人特殊的照料,也很难进行教育或训练。

智力低常可用智力测验方法进行诊断。 (三)智力超常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我们一般将智商超过130的儿童称为智力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具有以下特点:(1)求知欲强,兴趣广泛;(2)注意集中,能较长时间全神贯注地从事紧张的学习或其他活动。(3)观察力特别敏锐,能发现一般儿童很难发现的问题。(4)记忆力强,善于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5)思维敏捷,理解力强。善于掌握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6)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往往不迷信教师和书本,常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喜欢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7)强烈的好胜心和顽强的意志。往往充满自信,在各项活动中争强好胜,富有进取心,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能克服种种困难,表现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

对超常儿童的教育采取的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设立天才学校;二是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班;三是采取特殊措施,如对那些留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中的超常儿童采用充实课程、单独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允许跳级、举办超常儿童学习班等形式,指导他们超前学习。许多国家还举办各种形式的科学竞赛,激励青少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我国对超常儿童的培养也十分重视,根据现代化建设对拔尖人才的需求,中国科技大学自1978年起创办少年班。对智力超常儿童进行系统、严格的培养,为他们早日脱颖而出,成为科技精英创造条件。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自创办以来,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少年班毕业生80%左右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现在全国已有十多所重点大学设立了少年班,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实验学校和实验班,也为超常儿童早日成才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智力结构差异

智力结构差异主要指由于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和组合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和特殊才能。

(一)智力类型

根据人们智力活动的不同特点,我们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1.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一综合型

这是根据人们在知觉过程中的特点而划分的类型。属分析型的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概捂性和整体性不够;属综合型的人,富于概括性和整体性,但缺乏分析性,对细节不大注意;属分析一综合型的人集以上两种类型的优点于一身,既具有较强的分析性,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一种较理想的知觉类型。

2.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与混合型

这是根据人们在记忆进程中某一种感觉系统记忆效果最好而划分的类型。视觉型的人视觉记忆效果最好;听觉型的人听觉记忆效果最佳;运动觉型的人有运动觉参加时记忆效果最理想;混合型的人用多种感觉通道识记时效果最显著。

3.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

这是根据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中两种信号系统谁占优势而划分的类型。艺术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除语词以外的各种刺激物)在高级神经活动中占相对优势,而思维型的人则第二信号系统(语词)占相对优势,中间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

属于艺术型的人在感知方面具有印象鲜明的特点,在记忆方面易于记忆图形、颜色、声音等直观材料,在思维方面富于形象性,想象丰富,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具有上述特点的人,比较容易发展艺术活动的能力。

属于思维型的人在感知方面注重于对事物的分析、概括,在记忆方面善于记忆词义、数字和概念等材料,在思维方面倾向于抽象、分析、系统化、逻辑构思和推理论证等。具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