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综合测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学前教育学综合测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综合测试题4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 2.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方法可以分为个别联系方式和集体联系方式两种。 3.社区教育最初是成人教育形式的社区教育。

4.《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结合”的育人机制。

5.幼小衔接必须坚持__长期性___而非突击性的原则。

6.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归纳的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要素指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7. 、充足的睡眠、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有助于减少疾病等影响学前儿童今后的学习。 二、选择题

1.社区教育起源于( B ) A.英国 B.丹麦 C.法国 D.美国

2.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D ) A.1-2岁 B.1—4岁 C.2—3岁末 D.0-3岁末 三、名词解释题

1.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0-3岁未入园儿童,家庭带孩子每周定期来园参与亲子活动。

2.家长学校:是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社区教育职能的另一途径,即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正式机构与社区联合,举办家长学校,以目的、有系统地向学前儿童家长传播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交流优秀的学前教育的经验,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①、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②、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③、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④、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总之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榜样,家庭教育时刻影响着学前儿童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 2.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答:①、志愿者,可以负责部分教育活动。②、家长俱乐部。如定期会面、论坛、博客、QQ群等。组织家长俱乐部吸收家长参加各个班级活动。③、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根据幼儿园教学计划可在适当时机,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过程,利用周围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3.简述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答:(1)优化社区学前教育的功能;(2)提高学前教育正式机构的教育质量;(3)促进社区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4.简述幼小衔接的意义。

答:(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过渡期的存在;(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3)现在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儿童的长远发展。 5.简述各国幼小衔接实践的基本特征。

答:各国幼小衔接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小学向幼儿园靠近、幼儿园向小学靠近和幼儿园与小学一体化。

国外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共同特点是:(1)入小学的预备教育必须为幼儿身体、认知、情感、道德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2)小学预备班的教育始终保持幼儿园的特点;(3)加强教师素质的训练。 五、论述题

1. 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般会面临哪些问题?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帮助解决? 答:面临的问题:①、社会要求的提高。②生活制度的变化。③师生关系的不同。④生活环境的变更。⑤教育内容的加深。⑥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师如何做:①、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②、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第一培养主动性;第二培养独立性;第三发展人际往能力;第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③、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2. 联系实际论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怎样坚持非小学化的原则。

答: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前儿童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六、材料分析题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可以自由发挥) 答案要点:

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那究竟什么是幼小衔接呢?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过渡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做准备,使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可以先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和原则入手来分析此题。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的幼教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衔接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衔接;(3)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3)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此案例中,两位老师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四川电大何敏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这样的教育模式会使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入学初感学习轻松,以后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情况,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其实在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1)应注重培养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应培养其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其中包括:培养主动性;培养积极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前准备。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丰富其感性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培养儿童的这些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等途径来实现。

综合测试题5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 《理想国》 。

2.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 《母育学校》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

3.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 陶行知 ,其办园思想是“ 中国化 “ 平民化 ”。

4.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思维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和形式运算阶段。

5.学前教育是面向 0-6 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6.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 其功能 的表现和结果。

7.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体现在间接性、 迟效性 、 长效性 、多效性。 8.狭义的学前教育效益是指 育人效益 ,即学前教育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 9.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 社会功能 。

10.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 现实层次 。 二、选择题

1.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是指( D )。 A.平等教育 B.差异教育 C.全面教育 D.赏识教育

2.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 )。 A.发展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 D.配合性原则

3.根据班级人数安排桌椅,是指活动室空间设计中的( A )。 A.开放式 B.区隔式 C.秧田式 D.封闭式

4.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C )。 A.课堂